第十章

55

又是一年春夏之交。轉眼間,廖志國到陽城任職已經一年半,黃一平回到市府也近一年。

剛剛召開的陽城市人大、政協兩會上,“鯤鵬館”作為政府為民辦實事工程,獲得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的一致擁護。同時列入此項工程者,還有陽城實驗一小、二小和一中、二中四大名校設立分校,意在緩解教育資源配置不均,以及市民擇校難、擇校貴的難題,同樣受到與會者及廣大百姓的廣泛好評。

實際上,關於市區四大名校設立分校的這個議題,不僅迎合了全社會教育資源均衡化的強烈呼聲,而且巧妙化解了中陽地產儲開富的困境,緩和了“鯤鵬館”選址造成的矛盾,祛除掉市委書記洪大光一塊心病。同時,此議還給廖志國帶來啟發,為他解決工程資金缺口難題找到出路。

那天,黃一平受到汪若虹提醒,來到小區門口幾家中介公司,果然掌握到很多有用信息。

眼下,陽城市區二手房市場,不僅價格差異巨大,而且需求明顯不均,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畸形景象。其中,價格高的房子,每平米接近兩萬元,已經達到上海、北京之類一線都市的水平,而價格低者大多在五千元上下。區位優越的房源,一向非常緊俏,難得有那麽個把套房子出手,只要賣主一有意向,馬上就被周圍的親戚、朋友、同事搶走,根本無需在中介公開掛牌。而那些區位不佳的房子,好多已經空置日久,有些在市區多家中介掛牌多年,依然無人問津。

據中介反映,陽城市民手中遊資雄厚,改善住房的欲望還算強烈,住宅市場前景相當廣闊。由於多數市民對住房的選擇具有特定要求,這才造成局部地區供不應求、多數地區供大於求的現象。支配陽城市區住房供需、價格關系的杠杆,除了套型、環境、面積這些參考因素外,地理位置仍然居於主導地位。決定地理位置好差優劣的關鍵,則不再是傳統的“三靠一內”,而是與教育有關的“學區”。這一重要信息,有些出乎黃一平的意料。

本來,陽城市民對住房位置選擇,長期秉持“三靠一內”的傳統觀念,即:靠近公園、護城河、大醫院和菜場,最好在明代老城墻以內。這種理念,尤其在世居市區的老市民中更為根深蒂固。可是,如今的情況已然產生變化——隨著獨生子女占據主流,教育問題成為千家萬戶的重中之重,衡量居住環境的優劣,乃至具體到一套房子的好差,主要看其是否在名校“施教區”,即是否“學區房”。所謂名校,在市區無非實驗一小、二小和一中、二中四所,“施教區”則是以這些學校為中心,向四周劃定的一片類圓區域。按照有關規定,只有居住於此區域中的孩子,方可在上述四校免費或優先擇校就讀。在眾多家長眼裏,占據了名校周邊的住房,等於獲得了讀名校的優勢,視若孩子率先沖出起跑線,甚至一只腳已然跨進了名牌大學的門檻。

說到這個問題,就得順便說說陽城的教育問題。眾所周知,陽城是N省乃至全國知名的教育強市,每年高考成績皆名列前茅,不僅本科上線、錄取率高,而且屢屢誕生全省文理科狀元,北大、清華、N大之類名牌大學錄取人數也多。因此,在當今中國應試教育一考定終身的大背景下,唯考試成績論英雄之風,在陽城更加盛行。受如此風氣引領,便產生了一批善於抓應試教育的名校。而這些名校的存在,一方面引導、誘惑廣大市民群眾,紛紛想方設法將子女往裏面送,造成名校生源擁擠,獲得比普通學校優選的機會。另一方面,借助得天獨厚的名氣,在吸引政府投入的同時,大肆收取高額擇校與贊助費,實力迅速得到充實,進而加大與普通學校的差距。最終的結果,導致區域性教育資源配置極不平衡,且有日益加劇的趨勢。

按照國家及地方教育法規的要求,包括小學、初中在內的九年義務教育學校,應當按照轄區管理、就近入學的原則,無條件接收周邊學生就近入學,且不應收取擇校費。可事實上,實驗一小、二小及陽城一中、二中幾所名校,向來客大欺店,根本無視上述法規。當然,為了應付百姓沸騰的民怨,以及隨時可能光臨的新聞輿論監督,在政府主管部門默許下,學校也采取了某些瞞天過海的障眼法術。比如,實驗一小、二小規定,“施教區”範圍只限定在學校周圍五百米之內,照此接收學生只及實際容量的十分之一二,而其余十之八九則統統招收擇校生,每人需要繳納五千至兩萬元不等的“贊助費”。陽城一中、二中的做法更絕!此兩校經過會商,決定在校內保留兩成份額作為公辦,余下八成改成所謂民營辦學模式。公辦部分固然遵照法規,接受周邊住戶就近入學的學生,而民營部分則是法規無法管到的區域,每人收受三萬、五萬甚至十萬、八萬自然隨意開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