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回 王道之劍(第3/21頁)

浦陽江上第二次降霜時,廖魁從京師回到浦江。廖魁離開南京前,於安江用飛鴿傳書通知南京的丐幫,由石世駒轉告廖魁,要他先到黃山下,再棄馬登船,順富春江而下,然後換船轉入浦陽江,陸鎮會在兩江相匯之處等候他。

陸鎮事先就到目的地,確信無人跟蹤埋伏。接到廖魁後,潛伏在民宅數日,再次確定無人跟蹤,這才從浦陽江到達浦江之南。

在鎮外的農舍中,廖魁向章逸和方冀報告他從南京帶回的三個消息。

朱棣以非人的酷刑殺了鐵鉉後,似乎平靜了一會兒,又因禦史大夫景清持刀上朝欲刺殺朱棣而遭侍衛擒住,朱棣再次陷入瘋狂。景清曾在燕王時代被派在北平任參議,可以算是朱棣在燕京的故人,沒想到他為故主報仇行刺朱棣。朱棣不但淩遲處死景清,滅了他九族,對於他的朋友、鄉親,只要抓得到的全部殺光,景清的家鄉陜西慶陽府真寧縣的鄉民遭到屠殺,村落幾成廢墟。南京城裏,朝野將此案稱為“瓜蔓抄”。

錦衣衛及各地方軍隊配合追捕“建文余孽”,其實主要就是追捕建文本人。根據民眾及京城中眼線通報,追捕的偵騎兵分兩路,一支追到滇西,一支追到鄂西,結果兩組人馬都無功而還。“建文余孽”可能已化為庶人隱入民間,而民間似乎頗願冒險協助“建文余孽”逃亡隱匿,以致沒有抓到任何逃亡的逆臣。

最後一個消息直接來自皇宮。徐輝祖雖被廢為庶人,但仍準予留在魏國公府中軟禁,他透過特殊管道將建文尚健在的消息告訴了徐皇後,徐皇後喜出望外,為建文的安全焚香祝禱,她會全力暗保建文的性命,為她夫婿的暴行稍作補償。

據徐輝祖轉述,駙馬梅殷在靈璧之役後,並非如外界傳言立刻投降,而是在寧國公主以血書苦勸之下,命親信瓦剌灰探聽建文下落。結果得到的信息是建文已死,梅殷只好回到南京。朱棣素愛寧國公主這個妹妹,接見時好言安慰梅殷道:“駙馬辛苦了。”梅殷居然回道:“徒勞無功耳。”朱棣雖然暗中懷恨,卻也沒有立即發作。

最後,廖魁替兩人帶話:徐皇後托徐都督轉告,問候“烏大夫”;世駒則帶話給大師父,他的主錄僧溥洽保住了僧錄司的右善世之位。

廖魁報告完了,陸鎮和於安江帶他去浦江最好的館子吃頓大菜做為慰勞。

廖魁離去後,章逸對方冀道:“第三個消息確實來自徐皇後,外人絕對無從得知朱棣和他妹夫之間的私下對話。”方冀點頭道:“不錯,看來徐輝祖刻意教廖魁帶這個消息給咱們,便是讓咱們相信這條線確實可以直達徐皇後。這對咱們太重要了,這徐輝祖是個明白人呀。”章逸笑道:“軍師說笑話了,建文朝廷裏依我看第一明白人就是徐輝祖了。看來阿茹娜還是有眼光,徐皇後確是個識大體、慈悲為懷的好人。”

他話聲才了,在內室的阿茹娜走了出來,面帶微笑道:“芫兒和我設計讓廖魁帶到南京給徐都督的信息,一是大師父去了南方,地點不能講。二是大師父身邊已有最堅強的防護。第三個是蒙古大夫問候徐皇後。我們要問的是朱棣停止殺人了嗎?朱棣追捕建文有結果嗎?京師有別的大事嗎?看來廖魁這一趟任務的結果接近完美。這條線的確通到了上面,因為南京沒有人知道蒙古大夫是烏大夫,除了徐皇後本人。”

在這同時,鄭洽、傅翔和鄭芫正在佛堂的內室裏陪應文和尚說話。應文雖然已經住進來一段時間了,但不便四處走動,也從未下過萬松嶺。鄭芫覺得他一定悶得厲害,便將每日所見說給應文聽。這時鄭芫正在述說這鄭義門的各種規矩和活動,說到這幾日見到的漁人、樵夫、書院,還有統銷蠶絲、小額貸款、照顧病老……說得又快又生動,重點抓得十分精準,寥寥數語便把一件復雜的事交代得清清楚楚,這是鄭芫最強的專長。應文和尚聽得賞心悅“耳”,頻頻含笑點頭。

等鄭芫說完,鄭洽補充道:“所有這些措施,在鄭義門已經行之兩百多年,所需費用全部取之於族人,用之於族人,沒有一分一兩來自衙門撥銀。兩百多年來,族人交租納糧從不後人。”

應文嘆道:“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書室有鴻儒,童子無白丁。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聖人治世,竟在此村莊中得見之,此為王道之始也!”

鄭洽聽了感動得雙目噙淚,忽然雙膝落地,顫聲道:“鄭洽出生於鄭義門中,幼承祖訓,飽讀聖人之書,目睹我鄭義門從南宋以降歷九世之王道在此村中行之不衰,便思如何以此為本,襄助……大師父……將王道行於全國,豈料……豈料……”他說到這裏,再也說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