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回 鄭義門風(第3/21頁)

章逸和兩個娘子入內,說了些叮嚀的體己話,便出來對於安江道:“咱們這就趕回浦陽江船上,明日天亮前,咱們的船就到了鎮郊。待鄭學士和方軍師到了,便跟著鄭學士回他的江南第一家去見族長。皇上……應文大師父趁天未亮,便先暫歇於此,由鄭芫陪護,咱們幾人就在附近將息,等方軍師和鄭洽來會合。”

於安江前後仔細想了一遍,覺得沒有什麽疏漏,便點頭道:“如此甚好,一切行動小心,莫在最後一程出個紕漏而前功盡棄。”章逸點頭稱善。

鄭芫和她娘及寒香姨告別後,與章逸兩人從半掩著的門裏悄悄閃出,藉著樹林掩蔽身形,小心翼翼走出一裏,確信沒有任何人發覺行蹤,這才施展輕功,往回程趕路。

次日清晨,應文和尚住進了鄭娘的暫厝。不到中午,方冀和鄭洽來會合了,與兩人同行的馴馬高手廖魁及王公公留在鎮外照顧馬匹。大家雖然疲累又緊張,經過這番折騰能夠重逢,多少也有些興奮之情。眾人交換了兩邊的情形,方冀和鄭洽都覺得整個逃亡計畫到此應算是初步成功,往下的第二步便是要把應文安全地隱藏在鄭宅鎮。

鄭宅鎮沿著白麟溪兩岸而建,白麟溪雖然不寬,但所經之處地形起伏,山林農田相間,更兼溪水清澈、溪流蜿蜒有致,風景十分秀麗。沿溪建鎮以來,為便利兩岸往返,陸續建了幾座石橋。同樣的黑瓦白墻櫛比鱗次,同樣的小橋流水、阡陌縱橫,這裏的風光除了典型江南小鎮的柔美,更多了幾分嶔崎磊落之氣。

鄭洽好幾年不曾回家了,堂上老母總盼著他那一次能回家過年或過節,但每年都是失望。老母另一件對鄭洽不滿之事,便是他至今未娶,老母抱孫無望。這回鄭洽終於回到故鄉,但卻不能先回家看娘,他悄悄到了族長鄭渶的家敲門,出來應門的正是鄭渶本人。

鄭渶開門見到身著便服的鄭洽,吃了一驚,但十分高興地道:“老弟,你怎麽這時候回鄭義門來,事先也沒個消息。”鄭洽低聲道:“族兄,快讓我進屋,再詳細告知。”

他閃身進了屋,室內只有一個七八歲的女童,坐在小板凳上,手中拿著幾塊紙板,每塊板雙面都寫了一個簡單的字,顯然鄭渶正在教孫女兒認字。這情景讓鄭洽回想起自己幼年時也是如此這般,在家中由父親拿著方塊紙板教認字,連小板凳好像都是一個模樣,不禁感到一陣溫馨,竟然一時忘了說話。

卻聽族長鄭渶對小孫女道:“小丹,叫爺叔。”小丹頭頂上紮了一根沖天辮,穿一件小紅衣,模樣十分可愛。她叫一聲爺叔,便飛快地跑進內室去了。鄭渶笑道:“見不得世面的小丫頭。”

鄭洽雙眼盯著墻上一幅橫額,額上四邊圍了紅絲帶,上面“孝義家”三個字寫得秀氣。鄭渶笑道:“老弟,你還記得這三個字吧?那是你中進士後隔年,愚兄代表鄭義門到京師謁見皇上,還是鄭進士你陪著進皇宮,皇上親筆寫的呢。”

往事如煙,但鄭洽怎會不記得那一幕?建文就位不久,獎勵民間忠孝節義的好風氣,浙江布政使司特別保薦了浦江鄭義門為孝義之家。建文皇帝召見族長鄭渶,並賜親筆書寫的“孝義家”三字橫額。

鄭恰悄聲道:“京師已經變天,燕王朱棣殺進了南京,皇上削發為僧,我等保著他潛逃,今已到了鄭宅鎮!”

鄭渶嚇了一跳道:“你們的行蹤可有人發覺?”鄭洽道:“絕對無人發現。是我主動建議皇上暫時到咱們鎮裏隱藏一陣子,想我鄭氏宅族裏得太祖賜頒‘江南第一家’,皇上暫隱於此,也是我鄭義門回報兩代皇帝對咱們的恩義……”鄭渶道:“這事十分危險,不只是你我兩人的事,全族的安危都在其中,我要立刻召集各族代表商議。”鄭洽知是實情,但召集全體代表商議不僅費時,且有其他顧慮,便道:“事已急,皇上等人在外邊農舍之中不可久待,久必有失啊。”

鄭渶想了又想,一再沉吟,終於道:“老弟說得也有理,咱們此刻就趕到鄭義門祠堂去,此時五老都還在祠堂中評審書院子弟的書法。咱們先得到五老的支持,迅速安置了皇上諸人,其他的族人代表只好慢慢再說。”

鄭洽想想這也是目前唯一的辦法,便和鄭渶趕緊前往鄭氏祠堂。祠堂建於白麟溪旁,門前便是清溪和垂柳,十分的幽靜,一進門便看到一塊書有“白麟溪”三字的石碑,乃是元朝名丞相脫脫帖木兒的手跡。

鄭渶帶著鄭洽到祠堂左側一間偏房中坐定,道:“老弟便在此稍候,待我去請五老過來。”等了片刻,鄭渶帶了五個老人走進屋來,鄭洽連忙起身行禮道:“五位族長在上,鄭洽這廂有禮。”那五老還禮道:“鄭進士休要多禮,你回來得忒急,若是先捎個信來,咱們要在祠堂辦個歡迎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