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回 燕王篡位

方孝孺先不接筆,只是雙目直瞪,目光中透出利刃般的銳氣直逼朱棣。

過了片刻,他的目光漸趨平和,伸手接過那枝飽蘸濃墨的中楷硬毫,

在紙上寫下“燕賊篡位”四個字,然後將筆猛擲於地,

大聲道:“我死意已決,焉能為你草詔書以欺天下?”

朱棣意氣風發進了南京城,道衍法師姚廣孝隨侍在側,建議了三件事情:第一,立刻向金陵軍民發布文告,說明燕王原無爭天下之意,實因建文身邊奸臣當道,專橫弄權,導致皇室叔侄反目,祖宗家法易制,這才不得不起兵清君側。現京師已定,有罪奸臣一個也不能赦免,無辜臣民一個也不會濫刑。如有小人藉機作亂,殃及無辜,非我朱棣之本意也。

第二,如找到建文屍體,則厚葬之;如找不到,弄個假屍葬了作數,暗中立刻全面展開搜查。對朱允炆,活要見人,死要見屍。

第三,有兩個人絕對不能殺:方孝孺不能殺,他是天下讀書人的種子,文人的榜樣;徐輝祖不能殺,他是大明開國第一名將的嫡嗣,天下武將的表率。

朱棣策馬走進皇城時,宮殿的火已熄滅,步廊兩側百官夾道而列,有些機伶的已經跪拜高呼萬歲了,有些臉皮較薄的只是默默行禮迎接。這時,翰林院編修楊榮趨前站在朱棣馬頭邊,低聲提醒朱棣:“殿下是先謁孝陵,還是先即位呢?”朱棣猛醒,暗道:“該演的戲還是要先演完,即位不必急。”便很嘉許地對楊榮點了點頭,暗道:“這人是個明白人,可以用。”

朱棣手下在皇宮火燒過的現場只找到了兩具屍首,立即擡到大殿上,一具原在坤寧宮內,當是馬皇後無疑,另一具在乾清宮地下的密室中被發現,雖燒得焦黑了,卻仍盤坐不倒。道衍上前辨認,是具男屍,但他略加細察,便在朱棣耳邊低聲道:“王爺,是個太監。”朱棣點了點頭,上前蹲下,抓著馬皇後被燒得焦黑的手,垂淚哭喊道:“癡兒,何至於要這般?”硬生生便把馬皇後當成了建文,於是官方就宣布建文帝已遇難。

朱棣轉首問隨從:“俺要厚葬建文,禮部有大臣在嗎?當以何禮?”身旁緊跟著的是禮部侍郎王景,王景道:“該當用天子之禮。”朱棣點頭,命親信侍衛速辦這件大事。

朱棣沒有找到建文的屍首,心中一塊石頭又懸了起來,他低聲對道衍道:“發動全面搜查,就說是追查主兇余黨,勿枉勿縱。”

道衍算是世上最了解朱棣的人,他已意識到“朱允炆下落不明”這件事,將會變成朱棣心中的死結,令他終生寢食難安。道衍暗自嘆了一口氣,忖道:“要解這個心結,唯有讓他親眼看到建文的屍首。”於是立刻請天尊及魯烈入宮商議到子夜。

驚天動地的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終於過完了。

六月十四是個炎熱得令人難過的日子,一大早便烈日高照。宮中的議事大殿雖然未被火災全毀,空氣中仍彌漫著燒焦難聞的氣味,即便門窗全開了一整夜,但因為是夜無風,嗆喉的氣味依然濃烈。

朱棣步入大殿時,百官無不垂手肅立,不知是誰頭一個叫出:“國不可一日無君,殿下請進大位。”接著勸進之聲便如春雷般連續發作,此起彼落。朱棣面色嚴肅,雙手舉起,示意大家安靜,然後道:“朱棣甘冒天下之大不韙,以四年時間發動靖難,便是要清君側、除奸臣,恢復祖制,永保我大明江山,絕無半分覬覦帝位之意。此心可昭日月,諸位好意朱棣十分感激,但請莫再提勸進帝位之事,以免陷朱棣於不義。”

眾官員那肯依他這番話,但也了解自古勸進之事,至少要勸他三次才能成功,必要時還得安排一出感人肺腑、賺人熱淚的好戲,當事人才會勉強答應做皇帝。眾人知道這是必經的過程,便也就繼續勸進,樂此不疲。

等百官散了,朱棣留下了道衍和尚、魯烈,還有大將朱能,另外叫翰林侍講禮部侍郎王景在室外候傳。朱棣的第一個問題是:“昨天一日一夜搜查南京城裏城外,有何收獲?”

魯烈道:“皇城起火前後,有民眾看見身著便服的朝廷官員結隊潛出城去,還有一人報告他看到一個像是建文帝的人也在其中。錦衣衛湊合各方消息,猜測逃亡者分為兩路,一路向南,一路向西,咱們已經傳令浙江、安徽、湖北、湖南一帶的錦衣衛加強偵查。咱們衙門幾個追蹤偵查的老手一致判斷,這兩起出走人馬,最終目的總不外乎四川、雲南、貴州、廣西一帶……”

道衍點頭表示贊同,加上一句:“建文最親信的一批錦衣衛下落如何,也要快快查明。”魯烈應了。朱能道:“逃亡人等最好能在走出江蘇之前便加以截下,跑得遠了,追蹤就更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