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回 洞裏神仙(第3/20頁)

李景隆承襲父親李文忠的曹國公爵位,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開國諸戰役中戰功彪炳,又用功讀書,作戰中命軍士收養道上孤兒,功德無量。他是少數敢直言勸諫太祖少殺戮的忠臣,可惜洪武十八年即病死南京。

朱允炆又點了點頭,便交代齊泰道:“傳令曹國公及長興侯進宮,朕要親自聽聽這兩位將才的韜略。記著,一次一個,不要一齊來。”齊泰應諾了,魏國公徐輝祖似乎想說什麽,但終究沒有開口。朱允炆又道:“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各位如知有良將,也要盡快奏來。”

黃子澄道:“除了慎擇良將,皇上前次提到錦衣衛的事,臣倒是有個想法……”

朱允炆道:“錦衣衛在先帝創建之初,乃為探聽敵方軍情,訪官民陰私,或有其必要。其後權力愈來愈大,漸為朝野詬病,緹騎遍布天下,衙裏私設刑廷,但無人膽敢攫其鋒焰,到藍玉案時更悍然介入,誅殺無辜,先帝才有警惕之意,遂廢其首領而遇缺不補。這幾年雖然不敢私設刑堂,行事也稍收斂,但聽說又介入江湖恩怨,要整頓可得有萬全之計。子澄你有何策,快快奏來。”

黃子澄奏道:“皇上登基之初,穩固政局應為首要之務。錦衣衛衙門偵騎四布,對此要務有利有弊。利者在於朝廷可蒐得各方消息,各種情勢無論遠在邊疆或近在宮城,皆能操之在握,對朝廷決策大有助益。其弊者則在於濫權,歷來該衙門除有偵蒐之權外,逐漸擴大至擅自逮捕,自設監獄、刑堂審案,甚至決刑,置朝廷刑部於虛位。長此以往,不只民怨,便朝廷命官也人人自危,恐怕成為苛政之源……”

方孝孺坐在一旁暗忖:“子澄說了這一大篇等於沒說,全是皇上早知之事,這算是個什麽‘想法’?”

朱允炆自幼便隨黃子澄讀書,十分熟習這個東宮老師的個性,說話如做文章,講究起承轉合,缺一不可,便耐性聽下去。卻聽黃子澄接著道:“皇上以仁義治天下,即位才數旬,已經減刑輕罰,國內獄中受刑之人大為減少,民間多有稱頌。若能於此時一舉削了錦衣衛的濫權,將拘捕、審查、決刑之事回歸三司,錦衣衙門專責偵蒐情報,則天下百姓必定額手稱慶……”

朱允炆點首道:“子澄師傅言之有理。然則要削權,必將引起錦衣衛中那些武功高手的反對,須得有一套穩當的做法,誰人能當此責?”

方孝孺奏道:“啟稟皇上,臣以為削權之事當緩圖之,以免激起錦衣衛中一些來自武林的豪客反對皇上;在此同時,必當設法組訓一批新手,不僅身手高強,且能服膺皇上治國大義,心悅誠服效忠皇上,有如一批死士。然後再行削權,方可保順利完成錦衣衛改造之功。”

朱允炆點首,望了望眾臣,緩緩道:“孝孺之言甚善,然而此事仍須有一能人著手計畫、執行,眾卿有何建議?”梅殷啟奏道:“翰林院鄭洽年輕有為,勇於任事,臣看他雖是江南文人,處事卻有豪邁之氣,又與先太子主錄僧潔庵禪師熟悉,聽說南京城的幫派首領亦與之善,由他來組訓一批忠於皇上的新武功高手,似乎頗為適當。”

朱允炆聽了並不感到意外,點頭道:“朕早知道鄭洽和潔庵禪師熟識,此事甚好,可與潔庵商量,必要時請他回南京來協助。如此安排,朕較放心,明日便著鄭洽來見。”

鄭洽站在翰林院側門外一排柳樹下,觀賞南京皇城護城河的風景。皇城的護城河比起京城墻外的護城河來窄得多了,但是水中荷花盛開,蜻蜓點點,偶有一對鴛鴦遊過,也有幾分精致的情趣。

昨日皇上召見他時,交派了召募新人、逐步改造錦衣衛的任務,他立即知道這是個極其艱巨且危險的任務,皇上說得很客氣:“幾位大臣一致薦卿兼辦此事,實因卿才足堪勝任。朕視此事為即位以來第一等要務,鄭卿必能善體朕意,辦好此事,立此大功。”但他還是馬上感受到壓力,辭出奉天殿時已汗濕衣衫,於是他想到了一個人,只有這個人肯跳下來襄助,自己這項任務才有辦法推展。此事極為機密,便約了那人在衙門外相見,可以邊走邊談,確保無人竊聽。

這時他的沉思被一聲招呼打斷,身後一人輕呼:“鄭學士,您找章逸?”鄭洽回過頭來,只見章逸面帶微笑,極其瀟灑地立在大樹下向他抱拳為禮。鄭洽忙回禮道:“我因不想在衙裏談事受人打擾,便約章指揮到院外走走,咱們邊走邊聊,還望章指揮見諒。”章逸忙道:“鄭學士莫要客氣,章逸這就陪您散步。”

兩人緩緩走到城墻邊的松樹林中,這林子在太醫院外,平時極是僻靜。鄭洽把皇上的命令簡單對章逸說了,然後道:“這事極不好辦,須得有人能直通皇上,隨時進宮報告進度及所遭遇的困難;也須有人能知人善用,招募訓練武功高強之士,組成新衛隊,效忠皇上;還要有人能穩住現況,最好與現在的錦衣衛首領講得上話。頭一個條件我可以自己來,這後面兩個條件缺一不可,因此……”他頓了一下,轉身向章逸道:“因此我便想到你,章指揮,你定要助我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