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地球之歌(第2/13頁)

“風雪號”在環形山附近降落,我們開始接近遠處那個金屬體。首先是派遙控車,然後是派船員去金屬體附近探測。一個發現接著一個發現浮出水面。在近距離觀察下,金屬體顯現出陌生卻又似曾相識的外表,它不僅是一艘飛船,而且顯露出明顯的古地球特色,令人想起在博物館中常見到的大衰落之前的文明遺跡。

船員們大膽地接近了飛船表面。在那裏,人們辨認出了許多古代飛行器的特征和組成部件。轉到另一面,在銀河的光芒下,我們甚至發現了寫著它的名字和型號的古文字。

飛船的名字是古英文:“Nebula”,翻譯成現代語言,就是“星雲號”。於是我們確鑿無疑地知道,它是人類自己的飛船,來自曾經的古地球。

大衰落之前的地球!

我將掃描得到的飛船立體圖形輸入數據庫裏查詢,很快發現了古飛船的歸屬。

那是公元紀元二十一世紀末葉,人類所制造的一種亞光速飛船,它的速度第一次接近光速,速度可以達到每秒二十五萬公裏左右。對於當時而言,這是科技的一個重大飛躍。自從二十世紀的登月之後,人類又吹響了向恒星際空間進軍的號角。在二十一世紀末到二十二世紀初的太空競賽運動中,各大國制造和發射了上百艘這樣的飛船,去探索太陽系之外的廣袤空間,那是人類第一次星際探索的浪潮。

但隨後就是眾所周知的大衰落時代。整個地球環境崩潰,經濟衰竭,人口危機,能源危機……探索宇宙的步伐停止了,人類被自己的痼疾打倒,隨後,世界被第四次世界大戰的硝煙籠罩,大國之間的核戰爭摧毀了大半個地球……曾經的繁榮被遺忘了,文明衰退長達千年,科學與人文不絕如縷,直到五百年前才進入文化復興時期,三個世紀之前,飽經滄桑的人類才再次踏上了星際征程,在各大星系開拓殖民地。五十年前,超空間躍遷技術問世了。讓我們只需花相對很短的時間就可以到達上千光年之外。到達這裏,我們只用了一年不到。

但這裏畢竟是距離地球六百五十光年之外,連光也要飛六七個世紀才能到達這裏。而在一千五百年前的第一波星際探索浪潮中,絕大多數飛船的目標僅僅是幾光年、幾十光年外的較近星體。以往所知道的飛得最遠的飛船,也不過飛到了畢宿星團,距離地球只有區區一百五十光年,飛船時間的七十年之內可以到達。即使如此,那些探險者一生也不可能再返回地球了。

人類當然有著探索更廣闊宇宙空間的雄心,但卻被若幹困難所阻礙:真空中並非一無所有,每立方米中都會有幾個遊離的氫離子以及其他微粒,處於近乎光速飛行狀態的飛船會和真空中遊離的原子發生碰撞,由於其超高速度,對飛船外殼的磨損相當嚴重。幾十年累積下來,很容易出這樣那樣的問題,如果碰到大一點的宇宙塵或微隕石,危險系數更高。

而更大的問題在於宇航者自己,人類是生於大地的物種,難以適應星際的廣袤和冷漠。許多探險者無法承受幾十年中都遠離地球、漂浮星海的孤獨煎熬,不是陷入抑郁而自殺,就是精神錯亂,產生幻覺。試圖用這種原始的光速飛船去探索上百光年外的星體,正如在古代用一葉扁舟想要渡過太平洋一樣,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只有在超空間技術發明之後,人類才具備了遠離母星系,進入銀河系深處的能力。

但千真萬確,這艘古代飛船跨越了六百五十光年的距離,抵達了獵戶座α附近,甚至降落在其唯一一顆行星的表面。不可思議,不可理解,他們是怎麽做到的?數據顯示,這種飛船的最快速度是光速的百分之九十,這些古人們要花七百多年的時間才能到達這裏。即使將相對論效應計算在內,對於飛船上的乘客來說,也要飛行整整三百年。

六百五十年!至少十代人的時間。在那個時代沒有人能活那麽久,他們的平均壽命只有一百年左右。而他們也沒有可用的冬眠技術。那麽,這是一艘世代飛船?但資料顯示,這類飛船最多只能承載五六名宇航員,無論怎麽搭配組合,他們最多也只能繁殖三四代,否則就必須近親亂倫,生出孱弱或白癡的後代。

“風雪號”的數據庫中沒有這艘飛船的具體資料,畢竟,差不多一千七百年過去了,經歷了那麽多次興衰戰亂,古代的歷史資料能保留下來的少得可憐。但在那艘飛船本身中,必定有我們想要知道的信息。

我們的船員進入了飛船,它內部的氣體早已經泄漏光了,處於真空狀態。正因為如此,大部分物品仍然保存完好。我們了解了它的具體構造,古代人某些方面不輸給現在這個時代的工藝水平令我們贊嘆不已。但主體結構的粗糙和各種技術的原始則讓我們更加驚嘆:人類竟能憑借這樣簡陋的工具跨越六百五十光年的宇宙瀚海,抵達這遙遠的群星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