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小說背後的故事(第3/4頁)

我新認識的編輯其實不只高德一人,例如我還把一個機器人短篇賣給了霍華德・布朗尼(Howard Browne),那陣子他正任職於想轉型為高格調雜志的《驚異》。後來,這篇《保證滿意》發表於該刊的1951年4月號。

不過,這件事只能算是例外。整體而言,當時我已不打算再寫機器人的故事。《我,機器人》的出版似乎自然而然為我這方面的文學生涯畫上了句點,而我也已經開始朝其他方向發展了。

然而,高德幫我連載完那部長篇之後,非常希望再接再厲,而更重要的原因,則是我剛完成的另一部長篇《星空暗流》已交由坎貝爾連載。

於是,1952年4月19日,高德找我討論接下來能再為《銀河》寫一部什麽樣的長篇。他建議寫個機器人的故事,我卻堅決地搖了搖頭。在此之前,我寫的機器人都是短篇,而我根本不確定能否以機器人為題材,寫出一部長篇小說。

“你當然沒問題,”高德說,“要不要寫一個人口過剩的世界,機器人逐漸取代了人力。”

“太灰色了。”我說,“我不覺得自己會想處理這麽沉重的社會議題。”

“那就保持你的風格。你喜歡推理故事,就在裏面安排一樁謀殺案,然後讓一名偵探和一個機器人合作辦案,如果偵探束手無策,機器人就會取而代之。”

這句話激起了火花。坎貝爾常常說,所謂的“科幻推理”本身就是個矛盾的名詞,因為作者可以投機取巧,利用新科技替偵探解決疑難雜症,而讀者也就上當了。

因此,我決心寫一個不會欺騙讀者的正統推理故事——但同時也要是標準的科幻小說。結果我寫出了《鋼穴》,隨即在1953年10月號至12月號的《銀河》分三期連載完畢。次年,雙日公司出版了這部長篇小說,是為我的第十一本書。

毫無疑問,《鋼穴》是我那時為止最成功的作品,不但比之前的每一本書都要暢銷,就連讀者的來函也變得更為親切了,而(最佳的證明是)雙日公司對我眉開眼笑的程度大大超過以往。過去,他們在簽約之前,一律要求我提供大綱並試寫幾章,但從此以後,我只要表示想寫一本新書,合約就會立刻送來。

事實上,由於《鋼穴》太過成功,令我無可避免地想要寫個續集。要不是當時我剛投入科普的創作,而且覺得其樂無窮,我想自己一定會馬上動筆。由於這個緣故,我直到1955年10月,才真正開始撰寫《裸陽》這個故事。

然而一旦開動,一切便很順利。就許多方面而言,它和前一本書起著互相平衡的作用:《鋼穴》的時空背景是未來的地球,那是個人類太多而機器人太少的世界;《裸陽》的故事則發生在索拉利,那個世界恰恰相反,人類太少而機器人太多。此外,雖然我的小說通常欠缺男歡女愛,這回我卻刻意用輕描淡寫的筆法,在《裸陽》中引進一段愛情故事。

我對這個續集極為滿意,而且在我內心深處,甚至認為它比《鋼穴》更精彩,問題是,接下來我該怎麽做呢?當時我和坎貝爾已經有些疏遠,因為他開始涉獵一種稱為“戴尼提”的偽科學,而且竟然對飛碟、心靈力學等等的怪力亂神越來越感興趣。但另一方面,我受過他太多的恩惠,因而對於自己將重心轉移到高德身上(我最近的兩個作品都交給他連載)我感到相當內疚。好在高德從未參與《裸陽》的寫作計劃,它的歸宿當然可以完全由我決定。

因此之故,我將這部小說投給了坎貝爾,他立刻接受了,分成三部分連載於《驚奇》的1956年10月號至12月號,而且照例沒有更動我的書名。次年,也就是1957年,雙日公司出版了這部長篇小說,成了我的第十二本書。

即使沒有青出於藍,《裸陽》的表現也絕對不輸《鋼穴》,於是雙日公司立刻指出,我可不能到此為止。正如我的“基地三部曲”那樣,我應該再寫一本,湊成另一個三部曲。

我完全同意,而且心中很快就有了粗略的構想,甚至連書名都想好了,叫做《無限的邊界》。

1958年7月,我們全家安排了一個長達三周的假期,住在麻州馬什菲爾德的海濱度假小屋。我原本打算利用這個空當,把這本新書寫出七八成來。故事預定發生在奧羅拉,其中的“人類/機器人比”相當合理,既不像《鋼穴》那樣前者遠遠超過後者,也不像《裸陽》那種剛好相反的情形。而且,我決定對其中的愛情部分更加著墨。

看來是萬事俱備——結果還是出了問題。這麽說吧,進入1950年代之後,我對“非小說文類”的寫作越來越感興趣,於是生平頭一遭,寫小說時竟擦不出火花。我勉強寫了四章,就再也寫不下去,最後只好放棄。我檢討了一下,認為那是由於我在內心深處,總是覺得自己無法處理男女之愛,也無法將人類和機器人的比例調整到旗鼓相當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