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晁衡(第6/7頁)

總之,久津二尊院有一石塔,被視為楊貴妃之墓。塔形為五輪塔,據說是鐮倉時代所建造。以石塔為中心,外有十五、六座的五輪塔相繞。據說,這些外圍五輪塔是貴妃侍從的墳墓。

此外,京都泉湧寺也有一尊菩薩像。

此菩薩像被供奉在觀音堂內,名為“楊貴妃觀音”。

先前已提及,書冊記載,玄宗曾派遣方士搜尋楊貴妃,方士千裏迢迢抵達蓬萊國,並將玄宗托付的二尊佛像寄存貴妃身邊。

根據另一說法,其中一尊就是泉湧寺的楊貴妃觀音。

然而,泉湧寺的寺傳記載,與此略有出入。

該尊菩薩頭頂戴妃冠、單手持白花,是玄宗傷痛貴妃之死所造。天正七年(一五七九),泉湧寺僧人湛海留學唐土(明國)將其攜回。

《都名所圖會》記載:

觀音堂之本尊聖觀音,系玄宗皇帝與楊貴妃別離,臨摹追憶貴妃形貌所作。補陀山之匾額同出此帝親筆。

令人興味十足的是,據說,這座泉湧寺為空海所創建。

《都名所圖會》又記載:

該寺為弘法大師開山立基,其後文德帝禦宇齊衡三年,左大臣緒嗣公再建,成為天台宗,稱名“仙遊寺”。意指此山為仙人雲遊之地也。

在熱田神宮也有怪誕傳聞。

據說,楊貴妃實為神宮祭神賞賜玄宗之物。

玄宗皇帝平定中國四百余州之後,亟思出手拿下日本國。祭神得知此事,將傾國傾城的楊貴妃送進唐土,藉以紊國亂世。

因此,當安史之亂起,楊貴妃雖已遂願而死得其所,其魂魄卻飛返蓬萊國,隱身蟄居熱田。

其後,平息叛亂返回長安的玄宗,派遣方士楊通幽,尋覓楊貴妃魂魄棲息之所,最後打聽到棲息於日本蓬萊山。

方士與貴妃魂魄相會後,返回唐土稟告玄宗,玄宗悲不可抑,病情加重而死——

以上是傳說內容。

傳說梗概見諸《仙傳拾遺》、《曉風書》。

奉秦始皇之命,走訪蓬萊仙山,尋覓長生仙丹的徐福,也曾來到熱田神宮。

《東海瓊華集》記載,徐福曾說:“此處即為蓬萊宮。”

根據熱田神宮寺志記載,楊貴妃墳冢原位於主殿西北,後移往清水社附近,最終因故將墳冢掩埋。

熱田神宮另有一名為“春敲門”的門扉。

朱鳥元年(六八六),該門建於本殿東側,貞享三年(一六八六),因熱田神宮整修而移往東參道,昭和二十年(一九四五)三月遭空襲燒毀。

當時於事前拆下的“春敲門”匾額,幸免於難。而春敲門實與楊貴妃別館同名。

如上所述,日本各地,殘存不少楊貴妃遺跡或遺物。

相同傳說,也流傳於中國。

據《楊貴妃傳說故事》所載,楊貴妃有一侍女張氏,深受貴妃寵愛。

據說張氏自願穿上貴妃服,替貴妃受死。

張氏舞藝精湛,貌似楊貴妃。曾與楊貴妃共舞,備受貴妃與玄宗皇帝疼愛。

由於敬愛玄宗皇帝、楊貴妃,她期盼有朝一日可以回報恩寵。

如此機會來了。安祿山之亂興起,安祿山部眾攻入皇宮。

安祿山要挾將貴妃逐出宮並處死。當時,張氏願替貴妃受死,她挺身而出說道:

“讓我代貴妃娘娘受死吧!”

說畢,張氏穿著楊貴妃之服,於安祿山面前受刑。

貴妃之墓所埋,正是張氏屍骸。

貴妃本人則一身民家打扮,先逃至四川,後搭船抵日。

當時日本天皇為女帝孝謙天皇。

以遣唐使身份滯唐的晁衡——也就是安倍仲麻呂,為貴妃引見孝謙天皇。此事記載於上述之書。

據說,楊玉環當時為證明自己是楊貴妃,曾在宮裏舞了一闕“霓裳羽衣曲”。

這些傳說為何流傳至今?

一大理由乃出自白樂天的《長恨歌》。

此故事背景發生於八○五年——當時白樂天的《長恨歌》尚未登場。

實際上,空海返日後的八○六年,此篇長詩才問世。

此一《長恨歌》內容,無疑是日本諸多傳說的背景。

奉玄宗皇帝之命,尋覓楊貴妃香消玉殞的魂魄,有一方士千裏遠至蓬萊宮,終於與貴妃相逢,此為長詩最膾炙人口的章節:

回頭下望人寰處,

不見長安見塵霧。

唯將舊物表深情,

鈿合金釵寄將去。

釵留一股合一扇,

釵擘黃金合分鈿。

但令心似金鈿堅,

天上人間會相見。

臨別殷勤重寄詞,

詞中有誓兩心知。

七月七日長生殿,

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

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

此恨綿綿無絕期。

貴妃摘下頭上金簪,一分為二,其一托付方士返回長安面交玄宗。日本諸多楊貴妃的傳聞,即以此詩發想編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