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門徒書(第4/6頁)

“當心點,親愛的,”他說,“你這樣會讓我也想吐的。”

她可憐巴巴地笑了笑,瞪了他一眼,接著又嘔吐了一會兒。

“抱歉,”吐完之後,她勉強開口道,“這下恐怕整個窯洞都知道我們來了吧。”

“我不覺得有人會注意到我們。”埃斯帕說。

藏書塔入口的大門非常矮,迫使他必須爬行才能進入,以達到“跪地求知”的意義。可當斯蒂芬站起身,面對著這座偉大的藏書塔時,不禁自慚形穢起來。

斯蒂芬的出身並不卑微。他的家庭,正如他過去常常宣稱的那樣,是凱普·查文·戴瑞格家族。他父親的宅邸年代久遠,坐落於環澤海灣旁飽受海水侵蝕、連綿起伏的山崖之上,用與周邊相同的黃褐色巖石築成。最有年頭的房間過去是某座要塞的一部分,但原本的弧形高墻僅有幾面留存。主宅包括十五個房間,以及幾間附屬的棚屋、糧倉和畜舍等等。家族飼養馬匹,但主要收入都來源於名下的農田、碼頭和船只。

他父親的古籍收藏在私人收藏者中已經算是很不錯的了。共有九本:斯蒂芬把每一本都銘記在心。在一裏格外的莫瑞斯·陶普鎮,也是教區內規模最大的鎮子,有一座共計十五本書的藏書室,為教會所掌管。

瑞勒的大學,維吉尼亞迄今為止最大的大學,擁有總計五十八份的卷軸、石板和典籍的宏大收藏。

眼下,斯蒂芬站在一座容納有上千冊書籍的圓形高塔裏。它共有四層,每一層都只有極為狹窄的空間可供通行。階梯將樓層縱向連接在一起,書籍通過吊籃、繩索和絞盤上下搬運。

從他上次拜訪此地之後,它已經變化了不少。從前,塔裏到處都是忙碌的僧侶,在抄錄、閱讀、評注和學習。如今除他之外,只有一位形單影只的僧侶,正狂熱地將卷軸包進浸過油脂的皮箱裏。那家夥朝他揮揮手,很快又繼續埋首工作去了。

而且斯蒂芬根本沒認出他。

等意識到自己的處境,油然而生的敬畏也隨之消退。該從何處著手?他不知所措起來。

噢,不用說,自然是《卡斯提·諾伊比》了。他在第二層找到了它,接著背倚圍欄,翻開以亞麻布壓制而成的書頁。他很快找到了那篇據推測是用原始密文寫就的門徒書斷章。他立刻發現,那些符號正如他所料,大多來自古維吉尼亞文字,且混雜了斯尤達語和早期維特裏安語。查閱這本書,更多是為了確證他的猜測,而非其他原因。

斯蒂芬點點頭,前往另一個區域,挑選了一張描述維吉尼亞葬禮銘文和挽歌格式的卷軸。卷軸本身很新,可銘文卻是從足有兩千年歲月的墓碑上復制下來的。

門徒書所用的密文似乎是基於起義時期的某種語言創造出來的。當時的主要語言是上古維特裏安語,斯尤達語,古卡瓦魯語和古維吉尼亞語。據斯蒂芬所知,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語言都是從這四種語言傳承而來的。

可其他來源的語言同樣存在。多數血統偏遠:司臯斯羅羿曾統治大海彼端的陸地,而那裏的奴隸所說的語言與克洛史尼人迥然相異。他們沒有參與這塊大陸上的起義。還有奴隸間的黑話,後世的學者對此幾乎一無所知。斯蒂芬不太相信他的祖先會用它來作為秘密語言,因為司臯斯羅羿們自己就曾參與這種語言的創造。

還有耶茲克語,維希萊陶坦語,以及堯翰語。耶茲克人和維希萊陶坦人的子孫居住在威斯崔納、盧汀和巴戈山脈,另有幾個部落,比如易霍克所在的地方,說的就是堯翰語。

他思緒一頓。易霍克。

愧疚在斯蒂芬的腦中閃過:他把他給忘記了。那個男孩出了什麽事?那一刻他抓著他的胳膊,而下一刻……

他會要求主教前去向史林德們詢問。他只能做到這樣了。本該早點想到的,可他要做的事是那麽多,時間又是那麽少。

沒錯。

一種語言越是晦澀難明,由它改編的密語就越難解開,關鍵還是在了解語言本身。所以他需要的是關於所有這些母語的詞典。的確,他計劃中的目的地應該就在巴戈山裏:這意味著關於維希萊陶坦語的衍生語言的知識或許也能派上用場。

他立即開始搜索這些古籍。等他把那些書用吊籃放到地板上,一個遠遠有趣得多的念頭湧入腦海,讓他朝著地理書籍和地圖撲了過去。巴戈山脈的確非常龐大。就算他翻譯完這篇門徒書——如果能翻譯完的話——也需要找出前往維爾諾萊加努茲山的最短路線,否則他的所有努力都將毫無意義。

斯蒂芬不清楚宜韓找來時,時間過去了多久,可玻璃制成的穹頂很早前便已轉為漆黑,他便在最底層的一張大木桌上借著燈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