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冊 第二十六章 靜中生變(第4/4頁)

行義者必能立於勝地?我看著他堅定的面容,心中卻產生了一絲懷疑。魯國和齊國打仗一直敗多勝少,再加上魯地這兩年連遇天災,軍備、糧草必然緊缺。而反觀齊國一方,陳恒一個月前就已經在各地下了征兵令,現在他恐怕已經集結軍隊嚴陣以待了。魯國若想在這時憑借一國之力討伐陳恒,僅憑一個“義”字恐難有勝算。除非,魯國能得他國援助。

“師兄,你說如果魯國出兵討逆,會不會有他國願意派兵相援?”

“自然會有。如今天下各國君主多受臣下制約,此番若能誅殺齊國陳氏,對他們國中的亂臣賊子也會有所震懾。”

“可南方的楚國和西方的秦國距離齊國太遠,吳越兩國又相互糾纏無暇分身,剩下有實力能援助魯國的就只有晉國和宋國了。不過我聽說,宋國如今也在打仗。”

“哦?天下局勢你倒是看得很清啊!”端木賜擡手一捋長須,輕笑著問道,“子黯,你是晉人,依你看,晉國可會出兵相援?”

我低頭思忖一番鄭重回道:“若魯國願意與晉結盟,晉國自然不會拒絕。”

我與無恤早前千辛萬苦想要促成齊晉結盟,無非是想阻止齊國幹預明年晉衛兩國的戰爭。現在,如果齊魯兩國開戰,那麽這兩國自晉國六卿之亂後結成的聯盟便斷了,魯國會重新回到晉國的懷抱,而一時間失去了國君和兩相的齊國也將無力再與晉國爭霸。明年秋天,如果趙鞅能借蒯聵之手把衛國也攬進晉國的羽翼,那麽晉國的霸業便指日可待!所以,只要魯國願意結盟,晉國絕對沒有理由拒絕出兵。

端木賜聽了我的話卻久久不語,他看向我的眼神也多了幾分探究。

我被他看得有些心虛,遂小心翼翼地試探道:“師兄,我說得不對嗎?”

端木賜搖了搖頭,輕嘆道:“子黯,你小小年紀能有如此見識,實在難得。只可惜,你功利之心太重,恐難領悟夫子之道了。”

悟道?我雖然自小跟隨蔡夫子學習周禮,學習孔門之道,但心中確無半分衛道之心。端木賜說,戰有義與不義之分;可在我的心中,戰卻只有利與不利之分。孔丘勸魯公出兵是為了“義”,而我希望魯公出兵卻依舊只為了“利”。我知道端木賜說的是實話,但這種被人揭開外皮直接觸摸到內心的感覺讓我不由自主地想要反駁:“師兄,你怎知我心中唯有‘利’字?”

端木賜看了我半晌,拉著我退到了隊伍的最後面。

“子黯,知道為兄當初為什麽會派人在秦地尋訪你嗎?”他問。

“師兄是想邀我拜在夫子門下。”

“嗯,當年你對為兄買奴舍金之事的見解,讓為兄誤以為你能成為第二個子淵。夫子年老,子淵病重,《春秋》一書需要找到一個能領悟夫子之道的人續寫下去。只可惜,如今看來,你不像子淵,卻更像當年的我。”

我看著端木賜眉頭緊蹙、一臉惋惜的樣子不禁笑道:“師兄,拾自小便仰慕你出使五國的風采,如果將來能成為像你一樣的人,已經很滿足了。”

“不,你才十五歲,你該有更高遠的追求。子黯,你很聰明,你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找到達到目的的方法。無論是找正卿出兵,還是讓魯國與晉國結盟,你說的都是解決問題最快的辦法。但是,你和當年的我一樣,在達到目的的過程中,忽略掉了很多更重要的東西。當年艾陵一戰,是我的罪,不是我的功。”端木賜看著我語重心長道。

“師兄,那什麽是更高遠的追求?像你這樣聞達諸侯,難道還不夠嗎?夫子一生落寞,郁郁不得志;顏夫子貧苦度日,未老先衰。難道,你希望我將來和他們一樣?”

“你現在還小,等今日之事完結後,我再找機會引你與夫子深談。只要你留在夫子身邊,終有一日你會明白我的話。”

留在夫子身邊……不,我沒有時間了。於安和張孟談生死未蔔,今日之後我恐怕就要離開孔府,隨無恤啟程回晉了。明年秋天的衛國之戰,我們只可贏,不可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