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學校 構成一個“人”的“必經之路”……(第2/3頁)

【所以讓我們再回到這次視頻的主題——《科教興國,人才強國》】

【所謂科教興國,就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而人才強國就是國家興盛,人才為本,即依靠人才興邦,走人才強國的道路,以此來大力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國力。】

【總體概言之就是“人才興國”,即科技與教育是分不開的,人才和教育也是分不開的。】

【所以國之根本,與人有關,必須要重視“教育”二字。】

【其生產力的發展與提升,科學技術的創新與發展,使得國家富足而強盛,百姓也能安居樂業等,便是要用教育來培養人才,發展人才,也是能用教育來提升自己,壯大自己等等。】

【那麽,又要如何實現對人才以及自身的教育?】

要如何實現教育……

劉徹下意識心思一動,那不就是——

【教育,有口耳相傳,有言傳身教,但最主要,還是依托在學校教育之上。】

【像最初的教育活動,就與人類的生產有關。】

【社會生活融為一體,人們主要是通過言傳身教,傳授知識和技能,而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物質財富逐漸增加,有些人就可以從體力勞動中脫離出來,專門從事腦力活動,同時語言文字也在豐富和發展。】

【這樣一來,獨立的教育機構——即學校便逐漸孕育產生了。】

【而學校的出現,則標志著人類教育活動進入一個自覺的歷史時期。】

學校!

後世之人將教育和培養人才的地方,稱之為學校嗎?

不過果然是“學校”。

雖然名稱不同,但和他們想的一樣。

聽到這裏,有人又不禁想到,既然名稱都不同,那是不是說,後世所謂的學校等,也都和現在不盡相同?

【據考證,在原始社會後期,就有了專門對青少年進行教育的特殊場所——】

【比如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就已有“圖書文字”和“象形文字”了,有了文字自然會有專門傳授和學習的機構,當時稱為“成均”,這就是學校最初的萌芽。】

【青少年在這裏接受一些訓練,學習自理,參加社會勞動,如建築房屋,耕種,收獲,照看牲畜等,還有學習唱歌,跳舞,遊戲,以及學習禮儀和行為規則等等,再一直到夏代,則有了正式以教為主的學校,並稱為“校”。】

【《孟子·滕文公上》上有言——“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所以到了商朝,學校又被稱為“序”,後來到周朝時期則成為“庠”。】

【不過這不是唯一稱呼,比如西周還稱學校為“辟雍”,是少數奴隸主貴族讀書的場所,而且古代學校的稱呼除了序和庠外,還有學、校、塾,並且在開始產生時,這些地方並不都是專門的教育機構,而是兼為習射,養老的場所。】

原來教育活動竟然出現和發展的這麽早?

在原始社會後期就出現了?

不過倒也不難理解,畢竟一代代延續和傳遞,必然少不了“教育”。

而眾人想到這裏,不禁對“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認知。

原來真的做什麽都少不了“教育”二字,無論是口耳相傳,還是言傳身教,亦或是去專門場所學習,這大概就是構成一個“人”的“必經之路”?是必不可少,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說起學校教育,其實可劃分為很多類型。】

【比如按不同的歷史階段來說,就分為古代教育,近代教育,以及現代教育,而古代教育又可分為原始社會的教育,奴隸社會的教育,以及封建社會的教育,除此之外,還有資本主義教育,以及社會主義教育等。】

【我們再繼續先往下說古代教育。】

【像西周是奴隸社會的鼎盛時期,學校組織比較完善,當時分為國學與鄉學兩種。】

【其中國學專為貴族子弟而設,按學生入學年齡與教育程度分為大學,小學兩級,而鄉學則主要按照當時地方行政區域而定,因地方區域大小不同,亦有塾、庠、序、校之別。】

【一般情況下,塾中優秀者,可升入鄉學而學於庠、序、校。

庠、序、校中的優秀者或升入國學而學於大學,當時國學為中央直屬學校,鄉學是地方學校。】

【這裏要說的一點是,雖然西周就有“學在官府”之說,但由朝廷設立的中央官學是正式創始於漢朝。】

聽到這裏,劉徹不禁挑眉。

既然說起漢朝,又說起這官學,那他——

【不過我們先跳過官學,說一下與官學相對而存在的私學,這在我國教育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劉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