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共情(第3/4頁)

張浚聽到這裏,低頭看了看自己身側收繳上來的怪異偽楚服飾又看了眼明明盡全力為湖南、湖西百姓計較,此時卻眼角青筋跳動的嶽飛,心下再無耐性,只是一揮手而已:“拖下去砍了,傳首洞庭湖沿岸各處!”

周圍甲士趕緊上去拖拽,楊幺卻絲毫不懼,只是在拖拽途中梗著脖子奮力朝張浚大喊:“姓嶽的!爺爺便是死了,也只是為洞庭湖鄉裏死的,洞庭湖也有人記得俺,將來俺還能在洞庭湖裏成神成聖!可你們這些當官的雜種,只知道吸民血喝民膏的軍痞子,將來誰會記得你們?!誰會記得你們?!”

片刻之後,沒有任何風浪,楊幺便在喝罵聲中被直接斬首。

到此為止,兩名賊首,一降一死,所謂四十寨叛軍,也已經拔除近半,剩下的無外乎是接下來傳檄而定,或者摧城拔寨而已,大局上卻是掀不起風浪的。

但經此一事,張浚也沒了裝儒將的興致,只是將事情指給王貴,讓他帶著降人速速去做處置,自己本身卻坐在原處不動。

而嶽飛本欲去監督設立軍營,卻被張浚當面喊住,眾人情知這一文一武要說話,也是紛紛識趣撤走,便是畢進這種親校,也都會意溜達到了坡下。

不過有意思的是,其他人躲開,面對著明顯受到之前楊幺喝罵影響,以至於有些郁郁的嶽飛,張浚卻一時訕訕,不知道該如何開口了。

且說,嶽飛忽然駐足湖北,久久不動,以至於引發朝野上下一致攻擊,最後引發政潮,甚至引來堂堂樞相南下督戰……但細細計較,這件從外面看起來是渾然一體的事情,內裏卻是兩件性質完全不同的事情。

前一件,指的是嶽飛前期的拖延舉動,也就是他去年冬季忽然改剿為撫,然後做出種種怪異舉動,一直到今年春季都不動手這件事情。

這件事情是一個純粹的軍事事件,而嶽飛古怪行動本質上是出於軍事保密原則,是為了作戰得力而做出的舉動——官兵打不過水匪這種事情,懂軍事的人大概都能懂,但卻不好當眾說出來的,一來怕走漏軍機,二來也著實影響士氣。

故此,他只好為了麻痹敵人先麻痹隊友,頂著相當的壓力與指責做出軍事策略的轉換。而現在忽然雷霆一動,蕩平鐘相之亂,事後一揭開,盡管有些人依然會覺得是嶽飛在找理由,但更多的人卻會相信嶽飛的判斷與方案。

而這其中,更不要說嶽飛身為最高階帥臣,沒有任何理由不通過密折制度給趙官家通氣,給自己和禦營前軍留一條後路了。

換言之,前一件事情是沒有什麽風險的,因為它是一個有專責之權的帥臣基於客觀軍事條件從軍事角度做出的合理軍事決斷,無論是程序上還是內核思想上,都沒有任何問題。

但是,還有一件事,也就是開春後,嶽飛後期在春耕時節的拖延,就顯得很微妙了。

因為,這就不是什麽軍事問題了,這是一個關乎政治倫理、道德評價,還有各種利害得失的嚴肅政治問題……這件事情不管是事前事後,只要說出來,都不是能簡單善了的。

不然呢?

天子和宰執們或許能從全局角度出發,從功利角度出發,認可嶽飛做出的判斷,認可他從全局上保全了更多更好的春耕活動,但問題在於,湖北百姓,三路官吏,以及之前叛亂區逃出來的儒釋道種種,難道也會認可?

他們若知道事情真相,只會恨嶽飛入骨……因為全局與他們何幹?湖南與湖北何幹?!

楊幺剛剛不還發自內心的痛罵出來了嗎,河北與荊襄何幹?!

當然了,這裏面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在於,一直記恨之前因為全局需要而荊襄加賦的楊幺永遠不會知道,被他痛罵的嶽飛之前從最全局的角度對洞庭湖百姓保持了最大善意和容忍,尤其是楊幺最在乎的湖南湖西百姓得益最大。

實際上,嶽飛也不是傻子,從他的舉動來看,一開始他明顯是想頂住壓力熬過去的,反正到時候就說自己沒把握說服黃佐這個最核心的人物,是出於軍事考慮不得不一直拖到春耕後的。

從理性上來說,這是最合適,最正確的處理方法——只有因為軍事上的需求等到了現在,沒有為了誰誰誰考慮又多等了一個月,任誰都挑不錯來。

可是,這不是心中郁郁難忍嗎?

這不是渴望理解嗎?

所以,嶽鵬舉還是忍不住對著樞相張德遠說明了一切,也相當於對遠在東京的趙官家說明了原委……事到如今,張浚與嶽飛二人如何不曉得,趙官家在握有嶽飛軍事謀劃的情況下,還主動派人來督戰,一個自然是出於對朝堂政治規矩的尊重,另外一個,卻明顯是趙官家對嶽飛久久不動存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