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5章 國產單機遊戲藝術性的最高峰(第4/5頁)

“窮人一旦放棄,就會變成無家可歸者,所以才要在泥潭中努力掙紮。掙紮,不一定能往上爬,但是不掙紮,一定會沉淪下去。”

“放棄得越快,沉淪得越快。”

“所以,為什麽窮人主角要對孩子說出那番話?難道他不知道自己被父親的謊言騙了一輩子嗎?”

“也許,他存在僥幸心理,覺得自己的孩子會不同,也許,他只是不得不撒這個謊。”

“因為如果他告訴孩子,奮鬥也沒有用,那麽他的孩子就會沉淪下去,成為那些無家可歸者的一員,而主角很清楚,那將會是多麽悲慘的人生。”

“所以,窮人主角毫無選擇,只能告訴自己的孩子要奮鬥。如果從結果上來看,這種奮鬥是毫無意義的,因為它不能讓你去到雲端;但如果看看泥潭的底部,你就知道這種奮鬥是有意義的,它至少讓你沒有沉淪。”

“至於富人呢?”

“富人主角出生時就差點喪命,但他始終不相信父親說的話,他認識了窮人朋友,他努力地寫書,想要幫助那些窮人改變自己的命運。”

“但他沒有意識到,劫持他母親的不是窮人,而是無家可歸者;殺死他的也不是窮人,而是無家可歸者;他可以在大學中和窮人做朋友,但卻不可能去多看一眼地鐵裏的乞丐。”

“所以,他認為富人能和窮人做朋友,這沒錯;但卻沒有意識到,真正無法理解、變成兩個物種的,是富人和無家可歸者,而窮人,只是冒出泥潭的、他能看到的那一部分,還有更多的人在泥潭底下慢慢地腐爛,在雲端的他是看不到的。”

“最諷刺的一點在於,讓窮人變成無家可歸者的,恰好是富人定下的遊戲規則。”

“所以,那個無家可歸者說富人主角是騙子,因為在無家可歸者看來,這個人一邊鼓吹奮鬥,一邊卻奪走了自己的一切。”

“而這一點,富人主角永遠也不會明白。”

“【7】遊戲中,窮人和富人的關系只有一種,那麽,裴總所要表達的窮人和富人的關系,一共有幾種呢?”

“這是最後一個問題,也是綜合以上所有細節之後,遊戲制作者想要表達的最後的內容。”

“其實對於這方面的內容,裴總早就有過表述。”

“大家還記不記得《美好明天》這部電影?那是比《奮鬥》更加悲慘的場景。”

“可想而知,《奮鬥》裏的社會再發展幾十年,就會變成《美好明天》。”

“在《美好明天》裏,最後有一個彩蛋,有人往主角的房間裏扔了一把槍。這個寓意很明顯,就是當社會矛盾達到《美好明天》的程度時,窮人只有唯一的選擇。”

“而《奮鬥》裏,卻並沒有類似的選擇,因為它們所描述的環境是不同的,要表達的側重點是不同的。”

“暴力抗爭,並不能包治百病,並不是任何情況下的最優選。在《美好明天》的環境裏,這或許是一個選項,但在《奮鬥》裏,並沒有這種可能性存在的土壤。我們可以想象,即使這個窮人選擇抗爭,也無非是成為下一個念叨著‘騙子’被關起來,被數萬人、數十萬人聯名譴責、批判的殺人兇手,只會讓自己的處境變得更糟。”

“那麽,還有沒有第三種情況呢?”

“其實是有的,就是我們所在的現實世界。”

“在遊戲中,窮人沒有上升渠道,但在現實中,我們有。”

“在遊戲中,窮人不能對抗消費主義,但在現實中,我們其實可以。”

“在現實中,大部分人其實並不會以一個人的穿著、服飾和奢侈品去定義他——除了少數被消費主義影響過深的人。”

“所以,在遊戲中不存在的解法,在現實中是存在的。”

“在遊戲中,窮人別無選擇,只能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消費水平,最終因為某個意外因素導致某個環節的數字出錯,一切崩盤、歸零。”

“但在現實中,我們有選擇,我們可以拒絕消費主義,可以不斷地存錢、完成初始的財富積累,並通過奮鬥改變自己的命運。”

“有手有腳、勤勞致富,就能擺脫泥潭。”

“在遊戲中,沒人告訴富人和窮人,他們應該怎麽做。”

“但是在現實中,有人在告訴我們應該怎麽做。《奮鬥》這款遊戲,就是在用打破次元壁的方式,告訴我們應該怎麽做。”

“它其實是在告訴我們,我們應該在現實世界中努力奮鬥,因為,我們現在的奮鬥,是有意義的。”

“很多人抱怨我們活在地獄,只是因為沒有見過真正的地獄。”

“而在見到了《奮鬥》中的世界之後,我們才會意識到,其實我們已經生活在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