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兩江總督(第6/8頁)

馬新貽精明能幹,有“能員”之稱,歷任巡撫都很賞識他,這也令他的官場大道走得一帆風順。這當然與他本人的才幹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在大動蕩的時局下,他遇到了一系列千載難逢的機會。

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國平定,曾國藩受到朝廷猜忌,尤其是其弟曾國荃因為卷入奪取太平天國巨額財富一事而成為眾矢之的,為避免兔死狗烹的下場,他主動上書請求裁撤湘軍,力推李鴻章出面主持大局,打算以淮代湘。一時之間,李鴻章風頭無二,儼然有曾國藩衣缽繼承人的姿態。當然,他還需要一些幫手,而且,最好不是湘軍一系的人,這樣,同年進士馬新貽就進入了他的視線。很快,馬新貽受到李鴻章的暗中推薦,接替開缺回籍的曾國荃,升為浙江巡撫,從此步入封疆大吏的行列。

在這之前,浙江巡撫名義上為曾國荃,浙江軍務也歸兩江總督曾國藩管轄,但其實浙江本是左宗棠的地盤,此時左宗棠正任閩浙總督。馬新貽到杭州上任浙江巡撫後,表面上還是相當尊敬曾國藩,曾專程到江寧向曾國藩問計,給曾國藩留下了相當精明強幹的印象。馬新貽與左宗棠的關系也很好,曾上書力贊昔日左宗棠在浙江的治跡。

這裏要專門講一下總督與巡撫之間的關系。按照清朝官制,總督和巡撫都是封疆大吏,不相統屬。按照職責而言,總督主管軍事,節制省內綠營提督、總兵各官,且自轄“督標”三至五營;巡撫則主管民事,總管省內政務監察,也自轄“撫標”二營,用兵時也須負責糧餉。一般來說,總督、巡撫選用文人,極少用武人。這是因為武人知兵,不能輕與事權,而文人不習兵事,不妨假以重任,平時以文制武,戰時由朝廷另外特簡經略大臣等專事征伐。另外,一省的民政財政和司法則分別由布政使和按察使主管,只聽命於戶部和刑部,也不屬於總督、巡撫管轄。

不過,自曾國藩憑借湘軍以文武雙重身份崛起後,情況開始改變。他受任兩江總督之初,還兼有欽差大臣的身份,有權統轄江、皖、贛、浙四省軍務大權。這樣,原本不屬於他節制的江蘇、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巡撫以及各省布政使、按察使均成了他的下屬。在清朝,這可是前所未有的大事。按照清朝制度,總督對文職道府以下、武職副將以下官員有奏請升調免黜的權力,正是在這樣的便宜之下,大批湘軍將領倚靠曾國藩進入政權機構,得任地方實職,由此掌握了一方的軍事、財政大權。即便到後來曾國藩主動裁撤湘軍、湘軍為淮軍所取代時,湘軍一系羽翼已成,不但軍事力量雄厚,“七八省政權,皆在掌握”,且五臟俱全,成長為完全有實力分權割據的力量。尤其是曾國藩所管轄的兩江富甲全國,形成了“重地方、輕中央”的政治格局。在這樣的局面下,以慈禧太後為首的清廷惶惶不可終日,視曾國藩為眼中釘、肉中刺,也就不足為奇了。馬新貽升任浙江巡撫,已經是清廷要將曾國藩調離兩江的前兆。

馬新貽任浙江巡撫期間,講究政通人和,積極興修水利,修築海塘,並奏請豁減杭嘉湖等七府浮收錢和漕米,減輕百姓負擔,復興各府書院等,在當地很有名望,頗受百姓愛戴。正因為馬新貽政績突出,次年左宗棠西征之時,便由他接任了閩浙總督。升遷速度之快,令人大跌眼鏡。

此時的馬新貽,盡管實力上遠遠不及,但在聲勢上已經如同前任左宗棠一般,隱隱然有與兩江總督曾國藩相抗之意。不久,東、西撚軍先後平定,清廷長松了一口氣,急不可待地開始考慮督撫的調動問題,其實最首要考慮的就是如何讓令朝廷寢食難安的兩江總督曾國藩離開兩江。經過一番商討後,由恭親王奕訢出面,力薦馬新貽接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理由是:“馬新貽精明強幹,操守亦好。他在安徽服官多年,對兩江地方最熟悉。剿撚的大功告成,淮軍裁遣回籍,非得要馬新貽這樣的人,才能把那些驕兵悍將妥為安置。”原兩江總督曾國藩則調任直隸總督。

當時的八大總督中,以直隸總督地位最尊,其次是兩江總督。但論實權,兩江總督卻要排在第一。而直隸總督雖位列各地總督之首,但地近京畿,上有朝廷,下有順天府尹,位尊而權輕。加上同時兼任北洋大臣,須常駐天津辦理洋務,並不是一樁輕松的好差事。

馬新貽升官速度快得匪夷所思,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就由二品官升到了疆臣中最有實力的兩江總督,實在令人吃驚。當時他才四十七歲,是最年輕的總督。這其中,固然有馬新貽自己個人才幹的因素,但可遇不可求的機遇遠比才華更為重要。當時,太平天國已經平定,曾國藩兄弟名蓋天下,但流言也與功名一樣多。多年以來,中外紛傳曾國藩有謀取帝位的野心。清朝因曾國藩軍功封其為一等侯時,曾國藩幼女曾紀芬說,曾家人聽到後都說:“侯爵太細。”意思是嫌侯爵的官職太小,不滿之情溢於言表。曾國藩勢大如猛虎,讓這樣一個人在江南坐大,真是讓慈禧太後坐臥不寧,因此考慮將曾國藩調離江寧成為必然的選擇。只是由馬新貽來接任兩江總督,不僅天下人驚訝,整個湘軍系統的人驚訝,曾國藩驚訝,就連馬新貽自己也相當驚訝。朝野對此議論頗多,輿論普遍認為馬新貽資歷尚淺,德不高望不重,讓他接替曾國藩的兩江總督,太過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