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順天丁酉科場案(第4/13頁)

考生單獨作弊除了挾書外,還有傳義之弊,即在考場中傳遞字條。宋朝在考場設有巡鋪官,明清設有巡綽官,均是為了防止傳義之弊。

與挾書、傳義相比,代筆更加隱蔽,更難以被發現,因此雇人代考之事時有發生。歷代都針對代筆采取了許多措施,歸納起來不外乎三類:一是鼓勵告發代筆之人,利用民間的力量起到監督、監察的作用。二是對比考生筆跡,以防假冒。鄉試前,讓考生親自書寫卷首家狀,等鄉試合格之後,再對照家狀與試卷的筆跡。三是采取復試之法。清朝鄉試、會試放榜後,在參加會試、殿試之前,均要進行復試,目的就是為了有效地杜絕冒名頂替。

清朝時,還采取了對考生相貌年齡記錄在冊的做法。由於沒有照相術,這種記錄只能靠文字描述,因而鬧出了不少笑話。清初有一胡姓考官督學監考,嚴格地按照名冊來仔細核對考生的相貌年齡。原造冊者將“有須卻不濃密”寫成“微須”。胡考官認為“微”的意思是“無”,因此將所有有須的考生都拒之門外。一考生據理力爭,胡考官怒斥說:“你難道不知道朱熹注‘微,無也’嗎?”該考生反唇相譏道:“《論語》中說孔子‘微服而過宋’,豈是說老夫子赤膊精光,身上什麽也沒穿嗎?”

以上三種作弊方式都只與考生本人有關,風險相對較高,容易暴露。另外一類考生考官聯合作弊的方式就相對隱蔽多了。最常見的手段就是考生賄買考官,讓考官預先泄露試題。歷史上,最著名的賣題作弊當屬明朝弘治年間的程敏政泄題事件,大名鼎鼎的江南才子唐伯虎也被牽連其中。

明朝弘治十二年(1499),三十歲的唐寅帶著江東人的殷殷期望赴北京會試。唐寅,字伯虎,十六歲時參加吳中地區院試(秀才考試),得第一名,轟動了整個蘇州城。二十九歲時,參加了在陪都南京舉行的應天府鄉試。南京及周圍地區素為人文薈萃之地,是明朝文化、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人才輩出,而唐寅以第一名考取舉人,聲名遠播,成了天下聞名的“解元公”。主考官梁儲認定唐寅是天下奇才,特意將他的答卷帶回京師,給禮部右侍郎兼翰林學士程敏政看。程敏政十分贊賞,嘆息說:“一解首不足重唐生也!”剛好次年會試由程敏政與李東陽主持,天下人均認為狀元公非唐寅莫屬,唐寅也自認為“功名富貴”指日可待。

在進京的路上,唐寅與江陰富豪舉子徐經(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的高祖)相遇,二人結伴同行。到達京城後,主考官程敏政的書童假通關節向應試者索取賄賂,暗中倒賣試題。徐經花重金買到了試題,預先做好了文章,還將試題之事告訴了唐寅。此事後來被諫官華昶等人揭發出來,交有關部門調查,程敏政、徐經、唐寅都被下獄,飽受皮肉之苦。而程敏政根本就毫不知情,出獄後憂憤而死。後來才知道這是傅瀚(也是當時的禮部右侍郎)想要得到程敏政的主考官位置,跟諫官華昶以及程敏政的書童一起設好的圈套,徐經和唐寅二人不過是其中的棋子而已。但唐寅由此前途盡毀,被取消科考資格,發往浙江為吏。孤傲不羈的唐寅受此打擊後,無意功名,拒絕到浙江上任,而是返回了吳縣老家,從此,開始了“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別人看不穿”的生涯,放浪形骸,縱情山水。民間將他稱為“江南第一才子”,流傳著“三笑姻緣”等風流佳話。

在此案未發前,明孝宗朱祐樘在宮中飲宴觀戲。一個優伶扮成個賣豬蹄的,用盤子端了熟豬蹄,邊走邊叫:“賣蹄(題)啊!”另一個優伶扮成買家上前問價錢。賣蹄的答道:“一千兩銀子一個!”買的人驚問道:“怎麽這麽貴?”賣的答道:“我這是熟蹄(題),並非生蹄(題)。”即暗喻京師有人向舉人賣會考試題。可見當時科考中,考生買題、考官賣題舞弊已經是公開的秘密。

買題作弊的要訣在於考生花錢買到了試題,事先做好了答卷,但即便如此,仍沒有百分之一百中榜的把握,因為考生各人文章才華不一,考官也有自己的口味,考生事先費盡心思做好的文章未必就是考官想要的。比買題更高一籌的,則是收買出題官員。

南宋時,丞相秦檜權傾朝野,朝中大臣無不對其趨炎附勢。有一年科舉,秦檜的族侄秦暄將要應試。臨考前,秦檜派人將中書舍人程子山召入相府,自己並不出面接待,只讓仆人用美酒好飯侍候。程子山獨自一人呆得無卿,看到桌子上有一篇寫著“進士秦暄呈”的劄文,便翻看起來,由於瀏覽再三,幾乎能夠背誦下來。幾天後,程子山接到入闈典試的任命,並得知秦暄將參加考試,便立即想到之前秦檜刻意安排的苦心,於是以秦暄的劄文作為考試內容。如此一來,秦暄自然高中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