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第3/3頁)

“謝謝。”

恭介只對中野贊賞他攝影技術的話表示感謝,而沒理睬他所涉及的三腳架。從目前情況來看,還不能說中野完全猜到了那件事的全過程。因此,必須弄清楚他究竟了解到何種程度。

“剛才您說,您在拍攝撞車事故現場時,交替使用了裝有85毫米鏡頭和35毫米鏡頭的相機,又換上了105毫米的長焦鏡頭,是這樣吧?那麽,您一共拍了多少張呢?”中野以一個好學者的口吻問道。

“是啊。二十四張一卷的膠卷拍了有四卷吧。”

“四卷?就是說拍了九十六張照片?”

“嗯。雖說拍了這麽多張,但其中有的是重復的,有的根本沒用,所以等沖印放大後也就剩下十來張了。再將其中覺得滿意的作為應征作品投給了報社,那就是後來得月度獎和年度最高獎的那一幅。一般拍十卷膠卷,能拍到一張滿意的就不錯了。”

恭介的口氣似乎在教導中野,這就是業余愛好者和專業攝影家之間的差別!

“是這樣啊。”中野欽佩地說道“這在我們外行人看來,簡直就是浪費膠卷,覺得太可惜了。那麽,在現場拍完四卷膠卷要花多長時間呢?”

“這個嘛,因為我只顧一個勁兒地拍,沒怎麽注意。不過,怎麽說也得花三十分鐘吧。”

“三十分鐘……”中野略想了一下,隨後又道“那麽直到拍攝結束,救護車、警車都還沒趕到現場嗎?”

“還沒有到。我記得是又過了二十分鐘左右,救護車才到的。一定是報警報晚了吧。”

“住在附近的那些看熱鬧的人,是從什麽時候出現的呢?”

“也比較晚了,記得是我拍完後再過了五分鐘左右,看熱鬧的人才多起來的。”恭介憑記憶回答道。

“哦,如果是拍完後五分鐘,那就是從您開始拍攝時的三十五分鐘以後了?可見那一帶的人睡得早,對外邊的動靜反應遲緩,是吧?”

“何以見得?”

“不是嗎?您聽見高速公路上的響聲是您下到村路或縣路,正要爬上位於東面的山丘的時候吧?那麽,那一帶的居民所處的位置跟您一樣,應該也聽到那聲巨響。當時是晚上十一點左右,即便各家各戶都關著窗戶看電視,響聲那麽大,也不可能聽不到。聽到了響聲理應馬上跑出門外,一跑出門外,便可看到高速公路方向的天空紅彤彤的,立刻就會想到是發生了火災。因此,那兒的人應該和您差不多同時趕到現場的。可他們偏偏比您晚了三十五分鐘才出現在現場。所以,我才說那裏的人真遲緩。”

糟糕!恭介不由得在心中暗叫了一聲。

當時,自己一開始就把照相機固定在三腳架上守在那裏,事故如期而至後,自己就忙不叠地拍了起來。過了三十來分鐘後,從山崖處傳來了人聲,趁自己還沒被人發現,就急忙卸下相機裝進包裏,收起了三腳架,順著斜坡躲躲閃閃地溜了出來,然後混在看熱鬧的人群中……

正因為有這樣的記憶,所以才一不留神如實說出了“圍觀的人到得晚”這樣的話。應該稍作思考才回答的。

恭介很想收回剛才說過的話,但又想到還是不要弄巧成拙的好。於是,他繼續裝糊塗:“是啊,誰知道他們是怎麽回事呢?”

不知不覺中,恭介察覺到自己已經處於守勢了。

一陣風從竹馬腳下吹了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