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從“助桀為虐”到“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第2/2頁)

同法國進行軍事合作的問題多年來一直懸而未決。去年,在捷克斯洛伐克被消滅的時候,我們等待法國的音信,但始終沒有消息。我們的軍隊是準備著的,……法國和英國政府對於政治和軍事的談判都一味拖延,而且已經拖延太久了。既然如此,出現某種政治事件的可能性是不能加以排除的。

伏羅希洛夫這段話後來被丘吉爾引用,寫進他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顯然,法國軍事代表團回國後向政府如實做了匯報,法國也通報了英國。

就在伏羅希洛夫說這些話的第二天,8月23日,“出現某種政治事件”便由“可能”變成現實。這一天德國外交部長裏賓特洛甫帶著全權證書到達莫斯科,直接見到斯大林,當晚就和蘇聯外長莫洛托夫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通常稱為《莫洛托夫一裏賓特洛甫條約》(Molotov-Ribbentrop Pact)。

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在《德蘇互不侵犯條約》上簽字。

條約簽訂剛好一個星期,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就發動了對波蘭的“閃電戰”。在蘇台德危機中助桀為虐分到一杯羹的波蘭無疑是做好了配合德國入侵捷克準備的,但卻沒有做好抵禦德國侵略的準備。一周以後,納粹德國駐莫斯科大使通告說,波蘭戰事“進展之神速甚至也出乎我們的預料”,希望知道“蘇聯政府的軍事意圖”。9月15日又對蘇方表示:“歡迎蘇聯現在就采取軍事行動”。9月17日莫洛托夫發表廣播講話,表示鑒於波蘭國家已經不復存在,蘇聯同波蘭締結的一切協定也就失去效力。也就在這一天,按照此前與德國簽訂的條約,蘇聯出兵至“寇松線”。波蘭再次亡國,這時發生了兩件值得關注的事情。

第一,在蘇聯占領的“寇松線”以東地區,不少猶太人要求回到被德國占領的“寇松線”以西去。《文匯讀書周報》1998年3月28日牧惠先生《排隊送紅包去哪裏》、5月2日嚴秀先生《前蘇反猶問題真相待考》,都提出這個問題,似乎“苛政猛於虎”,在猶太人眼裏社會主義的蘇聯比納粹德國還要壞。牧惠先生引用《赫魯曉夫回憶錄》的話說:“蓋世太保代理人急切地接受賄賂,發了財,並且把這些人直接送到毒氣室去。我們完全無法阻止他們。……他們本應知道德國人是怎樣處理猶太人的。”他感嘆道:“明明知道回去後是死路一條,為什麽仍排著長隊,送上紅包希望盡快地回到老家去,而不選擇社會主義的蘇聯呢?”這裏赫魯曉夫的話有誤,倒是嚴秀先生那個“很不成熟的估計”是正確的:“那些猶太人當時對希特勒要徹底消滅一切猶太人的政策可能還不清楚。”

那些波蘭猶太人“希望盡快地回到老家去”,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他們中不少人是1921年《裏加條約》簽訂以後移居到“寇松線”以東地區的,現在想回“老家”。他們社會地位、經濟地位普遍較高,擔心在社會主義的蘇聯會被當成“資產階級”甚至“人民的敵人”。其二,納粹反猶政策有一個發展過程,對猶太人實行種族滅絕政策是1942年簸箕湖會議才定下來的,1939年的政策還是“排猶”而不是“滅猶”。猶太人不可能知道“回去後是死路一條”,許多人還在做到德占區以後被驅逐出去、流亡他國、開始新生活的“美夢”。

第二,就是現在人們熟悉、但知道得並不清楚的“卡廷事件”,那得專門說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