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卡廷事件

在蘇聯紅軍進駐“寇松線”以東地區時,波蘭軍隊沒有抵抗,幾十萬人成為蘇聯戰俘。約25萬人被就地釋放,約12.5萬人被送交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其中42,400名士兵隨即被釋放,另外43,000名出生在“寇松線”以西的士兵被轉交給德國。這樣,到1939年11月19日,戰俘營裏大概還有4萬名波蘭戰俘,包括約8,500名軍官、6,500名警官,其余為士兵。逃亡到蘇聯的還有約32萬波蘭平民,一些人後來加入了在蘇聯重新建立的波蘭軍隊。

1940年3月5日,蘇聯內務人民委員貝利亞就處理波蘭戰俘問題專門給斯大林和聯共(布)中央提交了一份報告,認為數量龐大的波蘭戰俘對正在備戰的蘇聯是一個很大的包袱,要花費不少財力、物力,還認為他們當中許多人對蘇聯持敵對態度,是一個安全隱患。報告建議先除掉軍官,這樣士兵們就鬧不起事來。報告很快得到斯大林批準,4月初,處死行動開始在卡廷等地秘密進行,槍殺了兩萬多人,主要是軍官,包括14名將軍。

1941年7月5日,在英國政府斡旋下,波蘭流亡政府總理瓦迪斯瓦夫·西科爾斯基(Władysław Eugeniusz Sikorski,1881—1943)和蘇聯駐英大使伊凡·麥斯基開始談判,7月30日簽署《西科爾斯基-麥斯基協定》,決定恢復兩國外交關系。8月14日雙方在莫斯科簽署軍事同盟協定,1941年年末西科爾斯基親率多名高官訪問莫斯科。斯大林同意在蘇聯境內建立對德作戰的波蘭軍隊,並根據西科爾斯基提名由瓦迪斯瓦夫·安德斯將軍(Władysław Anders,1892—1970)指揮,通常稱“安德斯軍”,即後來的波蘭第二軍。長期不和甚至敵對的兩國關系開始出現好轉跡象。

麥斯基出生在一個俄羅斯化的波蘭人家庭,因參加革命活動被聖彼得堡大學開除並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後來長期居留西歐,1912—1917年在倫敦期間結識了包括蕭伯納在內的不少英國名人。十月革命後回國從事外交工作,曾經在倫敦、東京、赫爾辛基等地任職。1932年重回倫敦,擔任蘇聯駐英大使,直到1943年,他和丘吉爾、艾登都建立了不錯的私人關系。麥斯基會說英語和法語,而艾登畢業於牛津大學,主修東方語言,法語、德語、波斯語都講得很流利,也會俄語和阿拉伯語,這為兩人交流、溝通帶來了便利。“二戰”期間,他和駐美大使李維諾夫是蘇聯兩個最重要的外交使節。

然而,由蘇聯提供武器裝備和服裝、食物組建起來的“安德斯軍”卻拒絕在蘇聯戰場與德軍作戰,1942年正當斯大林格勒戰役吃緊的時候,它的77,000名戰鬥人員以及約41,000名波蘭平民卻取道“伊朗走廊”離開蘇聯,經伊拉克到達英國托管下的巴勒斯坦,成為波蘭流亡政府主要軍事力量。這一事件使本來對波蘭流亡政府就缺乏信任的蘇聯對他們更不信任,改而扶持波蘭人中的親蘇勢力。1943年4月蘇聯與波蘭流亡政府關系破裂,6月成立“波蘭愛國者聯盟”,另行組建“波蘭人民軍”,由齊格蒙特·貝林將軍(Zygmunt Henryk Berling,1896—1980)指揮,通常稱“貝林軍”。1944年3月改組為波蘭第一軍,作為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的一部分,參加了此後歷次戰役,包括解放華沙和最後解放柏林的戰役。

就在“安德斯軍”出走、蘇聯與波蘭流亡政府關系惡化以後不久,1943年4月,德軍在卡廷附近純屬偶然地發現一個大型群葬坑,埋葬著4,243名波蘭軍人。戈培爾當即認為這是個絕好的宣傳機會,4月13日向全世界宣布了這一發現,指控蘇聯犯下大屠殺罪行。接著組織了一個由比利時、保加利亞、丹麥、芬蘭、維希法國、意大利、克羅地亞、荷蘭、羅馬尼亞、瑞典、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等國人員參加的委員會調査此事,並讓兩名被俘美國軍官到卡廷群葬坑現場觀看。其中一名軍官給負責情報工作的馬歇爾將軍的助手克萊頓·比塞爾少將(Clayton Bissell,1896—1973)寫了報告,比塞爾在那份報告上批了“頂級機密”字樣送給國務院,但國務院說沒有收到。其實1942年幾名波蘭鐵路工人已經在卡廷附近發現一處群葬坑,報告了波蘭流亡政府在國內的代表,但沒有引起注意。

蘇聯政府當即否認納粹的指控,15日通過廣播說那些波蘭軍官是在德國入侵以後被德國人殺害的。波蘭流亡政府總理西科爾斯基將軍相信德國說的情況屬實,英國首相丘吉爾私下也表示:“天哪!德國揭露的情況大概是真的,布爾什維克可能非常殘暴。”但公開場合仍然偏袒蘇聯:“我們將堅決反對任何由國際紅十字會或者其他機構在德國統治下任何地區進行的調查。那樣的調查只能是騙局,其結論是通過暴力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