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從“上帝的選民”到社會“異端”(第4/6頁)

無罪釋放後,施瓦茨巴德打算去當時的英國托管地巴勒斯坦,但英國政府拒絕發給他簽證,1933年改去了美國。1937年為出版意第緒語百科全書籌集資金的事去南非,不幸於第二年3月3日在開普敦去世。29年以後(1967年)按照他生前的願望,遺體被運往以色列重新安葬。現在包括首都耶路撒冷在內,以色列多座城市都有以施瓦茨巴德命名的街道。

不過也應該看到,當時在烏克蘭,迫害甚至殺害猶太人的不僅僅是彼特留拉的部隊。十月革命以後,烏克蘭的情況極其復雜,出現多種武裝力量的大混戰,主要有五支力量:

1. 蘇俄紅軍;

2. 先後由安東·鄧尼金(1872—1947)和彼得·弗蘭格爾(1878—1928)領導的“白軍”;

3. 彼特留拉領導的“烏克蘭人民軍”;

4. 無政府主義者馬赫諾領導的“烏克蘭革命起義軍”,軍旗為黑色,通常稱“黑軍”;

5. 入侵的波蘭軍隊。

波蘭軍隊出現在烏克蘭大地上並非偶然。1918年8月29日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宣布廢除沙俄與普魯士、奧地利簽訂的有關波蘭的各項不平等條約,承認波蘭人民享有獨立和統一的權利。接著,德國和奧匈帝國戰敗,波蘭各地普遍爆發復國運動。11月18日,以約瑟夫·畢蘇茨基(Józef Klemens Piłsudski,1867—1935)為首的聯合政府在華沙成立,第二年(1919年)12月8日在巴黎和會上得到承認。波蘭正式復國,領土包括拿破侖戰爭後被沙俄吞並的“波蘭公國”,德國退還的所占東濱海省和波茲南地區。但是,畢蘇茨基對此並不滿足,他拒絕了巴黎和會上協約國建議的從格羅德諾、布列斯特往南到喀爾巴阡山的波俄邊界線,執意要恢復1772年以前的邊界,也就是要把歷史上曾經占有,現在屬於立陶宛、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大片領土納入波蘭版圖。為了實現這個大國夢,新獨立的波蘭盡管國力還說不上強盛,也積極參與了協約國對新生蘇維埃國家的武裝幹涉,出兵之多僅次於日本。西方各國退出武裝幹涉以後,波蘭又在西方(主要是法國)支持下繼續與蘇聯作戰,就是所謂“波蘇戰爭”。乘蘇聯紅軍主力疲於與白軍作戰之機,波蘭軍隊1919年8月8日攻占了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1920年5月7日又攻占了烏克蘭首府基輔。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紅、白、黑三軍都視波蘭軍隊為入侵者,都與之作戰,但也相互混戰。黑軍起初與紅軍作戰,1919年秋改而與紅軍合作對付白軍,並且在打敗白軍上起了重要作用。但白軍被消滅以後,就輪到他們被消滅了,中國人熟悉的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就把黑軍稱為“馬赫諾匪幫”。1921年8月馬赫諾和少數追隨者被流亡國外,最終到達法國巴黎。

與波蘭入侵者合作的只有彼特留拉的部隊。1920年4月彼特留拉在華沙與波蘭政府簽訂條約,以承認德涅斯特河左岸(東北岸)支流日布魯奇河為波烏邊界、承認加利西亞全部歸屬波蘭、允諾參加由波蘭領導的“從海到海聯邦”(Międzymorze,俄語Междумóрье)為條件,換得波蘭對他的支持。所謂“從海到海聯邦”,指的是從波羅的海到黑海,包括波羅的海沿岸三國、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大聯邦,幾乎就是全盛時期波蘭—立陶宛聯邦的翻版。

然而,就在波蘭和彼特留拉的軍隊攻占基輔之後不久,蘇聯紅軍便打敗白軍,集結力量展開反攻。6月13日波蘭軍隊被迫放棄基輔,7—8月紅軍攻入波蘭境內,但在華沙戰役中敗北。不過,把自己系在波蘭戰車上的彼特留拉最終還是被波蘭人拋棄,1923年末離開華沙,1924年初流亡到巴黎。

彼特留拉(右)與波蘭將軍安東尼·利托夫斯基(Antoni Listowski,1865-1927)1920年在基輔前線。

俄語有一個詞“погром”,指對少數族裔或者弱勢社會群體有組織的大規模迫害,歷史上沙皇俄國曾經多次發生。對1919—1920年間發生在烏克蘭的“погром”,彼特留拉的部隊罪責難逃,但也不能把全部罪責都歸到他們身上,因為那場大混戰各方武裝都程度不同地有迫害乃至殺害猶太人的行為,這在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和伊薩克·巴別爾(1894—1940)的《騎兵軍》裏都有描述。這當中,巴別爾又特別值得說一說,他是一個出生在敖德薩的猶太人,9歲時舅父就在沙俄對猶太人的大屠殺中被害。1918年加入全俄肅反委員會(чрезвычáйная комиссия,簡稱ЧК,“契卡”)做翻譯工作,1920年作為戰地記者在謝苗·布瓊尼(1883—1973)領導的第一騎兵軍采訪,正是那段經歷促使他寫成名著《騎兵軍》(英譯本作Red Cavalry,Red是譯者加上去的)。《騎兵軍》裏一些描述讓布瓊尼非常不快,種下他日後遭迫害的禍根。巴貝爾很得馬克西姆·高爾基器重,曾經協助高爾基組織召開第一次蘇聯作家大會,在會上他含蓄地批評了斯大林的個人崇拜,呼籲要給作家寫“壞作品”的權利。1939年5月13日他被逮捕並被指控犯間諜罪,1940年1月15日在莫斯科蘇聯內務部盧布揚卡監獄被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