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從“上帝的選民”到社會“異端”(第5/6頁)

在烏克蘭之所以會出現各方都有迫害甚至殺害猶太人的事,有十分復雜的歷史背景與社會原因。

其一,紅、白、黑三軍以及彼特留拉的部隊都有不少哥薩克人(彼特留拉自己便是哥薩克後裔),而歷史上哥薩克一直是仇視猶太人的。全盛時期的“大波蘭”曾經占領包括烏克蘭在內的廣大地域,鼓勵波蘭人(其中不少是猶太人)移居這些地方,這裏的原住民自然把他們和波蘭人等同起來,都看作是侵占自己家園的外來者。烏克蘭歷史上最著名的1648至1657年哥薩克赫梅利尼茨基起義,矛頭在指向波蘭人的同時就還指向猶太人。

其二,和歐洲其他地方的情況類似,烏克蘭、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的猶太人大多是城市居民,比較富裕,以貧苦農民為主的“黑軍”對他們素無好感。“黑軍”領袖馬赫諾曾經被看作是烏克蘭的“羅賓漢”,而他劫富濟貧所“劫”之“富”,便有不少是猶太人。紅軍裏也有一些人把猶太人看作資產階級,是無產階級的“階級敵人”。

“白軍”和當時的波蘭政府以猶太人為敵,又有不同的原因。馬克思是猶太人(盡管他父親已經皈依基督教),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活躍人物裏不少是猶太人,例如愛德華·伯恩斯坦(Eduard Bernstein,1850—1932)和羅莎·盧森堡(Róa Luksemburg,1870—1919)。俄羅斯布爾什維克領導人中猶太人也很多,十月革命前後最高領導層(中央政治局)七個人裏就有列夫·托洛茨基(1879—1940)、格裏戈利·季諾維也夫(1883—1936)和列夫·加米涅夫(1883—1936)三個猶太人,前兩人還都出生在烏克蘭,而列寧母親一方也有猶太血統。“契卡”首腦菲利克斯·捷爾任斯基(1877—1926)是出生在白俄羅斯的波蘭猶太人,和畢蘇斯基是中學同學。“契卡”第二、第三號人物維亞切斯拉夫·明仁斯基(1874—1934)和根裏赫·雅戈達也都是猶太人。此外還有蘇聯早期重要領導人亞科夫·斯維爾德洛夫(1885—1919),稍後的拉薩爾·卡岡諾維奇(1893—1991),1930年起擔任蘇聯外交人民委員,直到1939年納粹德國入侵波蘭前夕才被莫洛托夫取代的馬克西姆·李維諾夫(1876—1951),都是猶太人。斯維爾德洛夫原名不是“亞科夫”(Яков)而是“約書亞-所羅門”(Ешуа-Соломон),那是個典型的猶太名字。

布爾什維克領導人中托洛茨基負責軍事,當時北洋政府統治下的中國也派了少量軍隊打著五色旗參加對蘇聯的武裝幹涉,但在俄華工卻有約5萬人參加紅軍,於是“白軍”又把“反猶”與“反華”結合起來,一幅宣傳畫便把托洛茨基和華工妖魔化,說猶太人利用中國人殘殺俄羅斯人。

這種把反猶與反布爾什維克結合起來的主張,很早就得到希特勒的贊同。納粹黨前身“德國工人黨”創始人之一迪特裏希·艾卡特(Dietrich Eckart,1868—1923)寫過一本小冊子《從摩西到列寧的布爾什維克主義:希特勒和我的對話》,便表達了這種思想。

應該指出,納粹大規模殘酷迫害猶太人,受害的不僅是猶太人,還有德國自己。大量第一流學者被迫離開德國,對德國科學技術是一個無法挽回的損失。哥廷根大學理論物理教授,1954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馬克斯·玻恩(Max Born,1882—1970)是猶太人,希特勒上台第二個月就被解除職務,隨即流亡英國。和他一起在哥廷根培養了許多傑出人才(其中不少人獲得諾貝爾獎)的實驗物理教授、1925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詹姆斯·弗蘭克(James Franck,1882—1964)也是猶太人,1934也被迫出走美國,後來參加了研制原子彈的曼哈頓工程。附帶說說,曼哈頓工程技術負責人羅伯特·奧本海默(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1902—1967)雖然是美國人,但卻是在哥廷根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的,是弗蘭克和玻恩的學生。

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前期,哥廷根曾經在世界上享有“數學的麥加”的美譽,著名數學家菲利克斯·克萊因(Felix Klein,1849—1925)去世以後接任的理查德·庫朗(Richard Courant,1888—1972)是猶太人,1933年被迫流亡英國,第二年去了美國,後來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和蘇聯科學院國外院士。大衛·希爾伯特(David Hilbert,1862—1943)1930年退休,繼任者赫爾曼·外爾(Hermann Weyl,1885—1955)的妻子是猶太人,他也於1933年流亡美國。他領導的普林斯頓數學研究所和庫朗領導的紐約研究所,成為美國兩個最權威的數學研究中心。

1901年首次頒發諾貝爾獎的時候,自然科學類三個獎項中的兩項(物理學、生理學或醫學)都授給了德國人,只有化學獎得主是荷蘭人雅各布斯·範特霍夫(Jacobus Henricus Van' t Hoff,1852—1911)。接著,這種情況又在1909年、1918年、1925年、1931年四度發生,而1905年更是三個獎項全部落入德國人之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1939年為止,三個獎項共頒發103次,獲獎者129人;其中德國34次35人,英國20次22人,法國11次15人,美國11次13人,另外還有荷蘭等14個國家有人獲獎(見附表)。不難看出,德國遙遙領先於所有其他國家。但是,1933年希特勒上台以後,大舉迫害猶太人和其他“非雅利安”學者,大批科學家被迫流亡國外,主要流亡到大西洋彼岸的美國。此後德國獲獎者就大大減少,而美國卻大大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