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從德軍“堡壘行動”到蘇軍“巴格拉季昂行動”(第6/9頁)

8月5日北翼蘇軍收復奧廖爾,南翼蘇軍收復別爾戈羅德,標志著庫爾斯克戰役勝利結束,為期剛好一個月。23日收復哈爾科夫,隨之在烏克蘭發起全線反攻,瓦圖京指揮的沃羅涅日方面軍和科涅夫指揮的草原方面軍攻向第聶伯河中遊,馬林諾夫斯基指揮的西南方面軍和費多爾·托爾布欣(1894—1949)指揮的南方方面軍攻向第聶伯河下遊和克裏米亞半島。包括沃羅涅日方面軍和中央方面軍在內,全線蘇軍能夠迅速發起新的進攻並取得進展,對庫爾斯克戰役他們損失情況也是一個清楚說明。

8月12日希特勒發布“元首第10號命令”,要求“立即構築東部壁壘”,即“美洲豹-沃旦防線”(Panther-Wotandefence Line),那是一條北起波羅的海、南到黑海的防線。發布這個命令,說明他清楚知道戰爭主動權已經不在自己手裏,現在還能做的就是全線防守。但也說明他很糊塗,法國戰役勝利後他參觀過馬其諾防線,倉促構築的“東部壁壘”能與其相比嗎?而且那命令完全不具可行性,構築那樣的“壁壘”需要投入多少人力、物力、財力,需要多少時間?從9月8日起,德軍北集群投入約5萬人構築工事,大約修築了800個碉堡、180公裏鐵絲網、超過30公裏防坦克壕,但其他地段還沒來得及動工蘇軍就打來了。

8月13日,也就是“元首第10號命令”發布的第二天,紅軍西南方面軍發動“頓巴斯行動”,對手是德軍重新組建的第6集團軍和有其名而無其實第1坦克集團軍(組成它的三個軍都各由3個步兵師組成,只配備少量型號比較老的Panzer IV型坦克)。緊接著,8月18日,南方方面軍發起進攻。9月5日收復頓巴斯主要城市、也是烏克蘭第四大城市頓涅茨克,德軍退守第聶伯河。第聶伯河發源於俄羅斯,經白俄羅斯進入烏克蘭,流入黑海,全長2,285公裏,1,095公裏在烏克蘭境內,大體上把烏克蘭一分為二。烏克蘭首都、第一大城市基輔,第三大城市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第五大城市紮波羅熱都在這條河上。10月10日西南方面軍開始進攻紮波羅熱,14日德軍便放棄了這個重要“橋頭堡”,撤往第聶伯河西岸。

10月20日沃羅涅日方面軍改建為烏克蘭第1方面軍,草原方面軍改建為烏克蘭第2方面軍,西南方面軍改建為烏克蘭第3方面軍,南方方面軍改建為烏克蘭第4方面軍。25日,蘇軍收復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11月3日蘇軍開始進攻基輔,5日巴維爾·雷巴爾科(1892—1948)指揮的紅軍第3坦克近衛集團軍就行進在基輔大街上。第二天早晨6點50分基輔全城解放,上午9時朱可夫和蘇軍其他將領出現在市中心歡慶解放的基輔市民中。值得注意的是,盧德維克·斯沃博達(Ludvík Svoboda,1895—1979)領導的捷克第1獨立旅參加了這次戰鬥,並且是最先攻入基輔市區的部隊之一,還只付出很輕代價:3,348名官兵中戰死或失蹤的只有33人、受傷的82人,顯然德軍已無力作頑強的抵抗。至此,第聶伯河以東烏克蘭國土已經基本上被收復,仍然被德軍占領的只剩下克裏米亞半島。

從1943年11月起,南線主要戰場轉到了第聶伯河以西。經過烏克蘭第1方面軍發動的日托米爾-別爾第切夫戰役1943年12月24日—1944年1月14日)和羅夫諾-盧茨克戰役(1944年1月27日—2月11日),烏克蘭第2方面軍發動的基洛夫格勒戰役(1944年1月5—16日)和科爾孫-舍甫琴柯戰役(1944年1月24日—2月16日),烏克蘭第3和第4方面軍聯合發動的尼科波爾-克裏沃洛格戰役(1944年1月30日至2月29日),烏克蘭第1和第2方面軍聯合發動的普洛斯庫洛夫-切爾諾夫茨克戰役(1944年3月4日—4月17日)和烏曼-博托善戰役(1944年3月5日—4月17日),烏克蘭第3方面軍發動的敖德薩戰役(1944年3月26日—4月14日),最後是烏克蘭第4方面軍發動的克裏米亞戰役(1944年4月8日—5月12日),到1944年春天,除最西邊的利沃夫地區外,烏克蘭全境都已解放,德軍撤退到羅馬尼亞和波蘭。不幸的是在此期間(1944年2月29日)瓦圖京在前線遭“烏克蘭起義軍”伏擊,傷重不治於4月15日去世,烏克蘭第1方面軍司令員由朱可夫代理。

在此期間,1944年1月27日,德軍對列寧格勒長達872天的包圍也被徹底打破。

烏克蘭國土面積超過60萬平方公裏,在歐洲僅次於俄羅斯,比居第三位的法國還大近5萬平方公裏,解放烏克蘭,可不是一件小事。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戰役德軍都大量被殲滅。這些戰役也都是斯大林在他“左膀右臂”協助下指揮的,朱可夫負責協調烏克蘭第1、第2方面軍的行動,華西列夫斯基負責協調烏克蘭第3、第4方面軍的行動,兩人每天都要定時向大本營報告戰事進行情況,有緊急情況則需立即報告。烏克蘭戰役開始時華西列夫斯基就曾因沒有及時報告受到斯大林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