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從德軍“堡壘行動”到蘇軍“巴格拉季昂行動”(第2/9頁)

地面部隊之外,還配備了強大的空軍,北翼進攻由李希霍芬指揮的德國空軍第4集團軍配合,南翼進攻由羅伯特·馮·格萊姆(Robert Ritter von Greim,1892—1945)指揮的德國空軍第6集團軍配合,動用的飛機總數超過2,000架(有資料說2,110架)。

1943年7月,德軍“堡壘行動”進攻示意圖

按照總參謀部制訂的方案,蘇軍也做了充分準備。值得注意的是,在瑞士的“紅色小樂隊”(Rote Kapelle)成員,這時也發來德軍“堡壘行動”情報,對蘇軍制訂方案很有幫助。

在庫爾斯克弧形地帶北部,羅科索夫斯基指揮的中央方面軍負責防禦德軍北翼莫德爾第9集團軍的進攻,與之配合的是謝爾蓋·魯登科(1904—1990)指揮的空軍第16集團軍。在其東北由馬基恩·波波夫(1902—1969)指揮的布良斯克方面軍和在其北面由瓦西裏·索科洛夫斯基(1897—1968)指揮的西方方面軍,協助中央方面軍防禦並準備發動代號“庫圖佐夫行動”(Операция Кутузов)的反攻,收復庫爾斯克北面奧廖爾州首府奧廖爾(Орёл)及其周圍地區。與布良斯克方面軍配合的是尼古拉·納烏門科(1901—1967)指揮的空軍第15集團軍,與西方方面軍配合的是米哈伊爾·格洛莫夫(1899—1985)指揮的空軍第1集團軍。

在弧形地帶南部,以瓦圖京指揮的沃羅涅日方面軍防禦德軍南翼霍特第4坦克集團軍的進攻,在其後方(東面)部署了科涅夫指揮的草原方面軍作為戰役總預備隊,主要用於發起反攻,如果出現意外情況也可用以支援沃羅涅日方面軍。與沃羅涅日方面軍配合的是斯捷潘·克拉索夫斯基(1897—1983)指揮的空軍第2集團軍,與草原方面軍配合的是謝爾蓋·戈留諾夫(1899-1967)指揮的空軍第5集團軍。

為了領導和協調敵後日益壯大的遊擊隊行動,一年前(1942年5月30日)便建立了由潘特雷蒙·波諾馬連科中將(1902—1984)任參謀長的遊擊運動總參謀部,下設白俄羅斯、烏克蘭等地區參謀部。這時也受命破壞德軍後方交通線,阻斷其後勤補給,搜集情報,抓“舌頭”。

7月5日,等待已久的德軍進攻終於到來。但在這之前,7月2日淩晨,蘇軍總參謀部已經接到偵查部門報告,說就在最近幾天,至遲不超過7月6日,德軍會在庫爾斯克地區發動進攻。華西列夫斯基立即將這個情況報告了斯大林,當天夜裏得到最高統帥批準,給各方面軍下達了準備作戰的命令,華西列夫斯基自己且立即乘飛機趕到沃羅涅日方面軍指揮部。整個戰役期間他一直在南翼負責協調沃羅涅日方面軍和草原方面軍的行動,朱可夫則在北翼協調中央方面軍、布良斯克方面軍和西方方面軍的行動。

美國拍攝的《二戰中的指揮官》,把庫爾斯克戰役說成曼施坦因與朱可夫的對決,顯然不符合史實。

在北翼,7月4日有幾個德軍士兵向蘇聯中央方面軍投誠,說德軍將於第二天發起進攻。這天南冀德軍進行了一次試探性偵査,被俘的一名德軍士兵透露了同樣信息。於是蘇軍決定在德軍發動進攻之前率先實施炮火打擊,根據此前經驗判斷德軍發起進攻的時間可能會在淩晨3:00,時間定在淩晨2:30。事後發覺這個時間早了一點,德軍步兵、坦克都還在掩蔽部裏沒有進入出發陣地。如果稍晚一點,比如推遲半個小時,效果當會更好。盡管這樣,還是打亂了德軍原來的計劃,進攻推遲到早上6點才開始。而且他們明白,進攻已毫無突然性可言,等待他們的是已經做好充分準備的蘇軍。

曼施坦因制訂計劃所持仍然是“閃電戰”思維,要求兩翼德軍在4天內完成南北夾擊任務,把弧形地帶裏的蘇軍包圍起來。但是,兩翼德軍進攻都嚴重受阻,進展緩慢。9日北翼莫德爾發動最後一次進攻,仍然受挫,10日被迫轉入防禦。12日蘇軍開始反攻,布良斯克方面軍和西方方面軍野按原定計劃實施“庫圖佐夫行動”,很快收復了奧廖爾地區,緊接著(8月7日)又發動第二次斯摩棱斯克戰役。南翼德軍一周之後(12日)也才進展到普羅霍羅夫卡,在那裏與蘇軍展開激戰,但直到16日也沒能再前進一步。形勢不妙,17日希特勒下令撤退。蘇軍隨即發起反攻,不但完全“拉平”了“弧線”,整個戰線往西推進了大約150公裏,還於8月12日發動第四次哈爾科夫戰役,23日收復哈爾科夫。

就在庫爾斯克北翼德軍被迫停止進攻的7月10日,英美軍隊在意大利西西裏島登陸。這無疑是個好時機,因為庫爾斯克戰事正酣,希特勒注意力全集中在那裏。17日他下令南翼德軍撤退,有人說那是要抽調兵力去支援西西裏島,但這個說法顯然存在疑點。兩地相距遙遠遠水焉能救近火?撤下來的德軍都已受重創,能堪挽救西西裏戰局之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