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莫斯科戰役:經受住了考驗(第2/4頁)

現在德國正為饑餓和貧困所籠罩,四個月戰事德國損失了四百五十萬士兵。德國流血殆盡,他的人員後備正在枯竭。憤恨的情緒不僅滲入德國侵略者壓迫下的歐洲各國人民心中,也滲入到對戰爭結束感到無望的德國本囯人民心中。德國侵略者正在耗盡它最後的力量。亳無疑問,德國絕不可能長久支撐這樣的局面。再過幾個月,也許半年,也許一年,希特勒德國就一定會在其深重罪孽下破滅。

紅軍陸海軍戰士們、指揮員和政治工作人員們,遊擊隊男女隊員們!全世界都指望著你們,認定你們是有能力消滅德國侵略匪幫的力量。陷在德國侵略者枷鎖下被奴役的歐洲各國人民都指望著你們,認定你們是他們的解放者。偉大的解放使命落到了你們肩上。要不愧為這個使命的承擔者!你們進行的戰爭是解放戰爭、正義戰爭。

讓我們偉大先人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季米特裏·頓斯科伊、庫茲馬·米寧、季米特裏·波劄爾斯基、亞歷山大·蘇沃洛夫、米哈伊爾·庫圖佐夫的英姿,在這次戰爭中鼓舞你們吧!讓偉大列寧勝利的旗幟指引你們吧!

為完全粉碎德寇而戰!

消滅德寇!

我們光榮的祖國萬歲!我們祖國的自由和獨立萬歲!

在列寧旗幟下向勝利前進!

斯大林還在莫斯科!這不但讓蘇聯軍民大大增強了戰勝德國侵略者的決心與信心,對抗戰中的中國人民和全世界反法西斯陣營也是一個巨大鼓舞。莫斯科幾十萬市民(包括大量婦女和未成年人)參加構築防禦工事,用他們的雙手挖出300多萬方泥土。11月28日,德軍進展到距莫斯科僅20公裏的地方。12月2日,一個偵查營更進到離莫斯科僅8公裏的小鎮希姆基,還攻占了莫斯科-伏爾加運河上的大橋。但是,德軍力量也已消耗殆盡,不少團打得只剩下150~200人,也就是正常情況下一個連的兵力。蘇軍損失雖然也很慘重,但從遠東地區緊急抽調的大批生力軍正好在這時趕到,12月5日發起反攻,1942年1月7日,德軍被迫後撤100~250公裏,歷時三個月的莫斯科戰役就此結束。斯大林能夠從遠東抽調兵力,是由於得到“紅色間諜”理查·佐爾格(Richard Sorge,1895—1944)發回的情報,得知日本海軍和陸軍的爭執有了結果,海軍“南下”發動太平洋戰爭的主張被采納,不會“北上”進攻蘇聯。

在波蘭和法國,德軍都是凱歌高奏、一路向前,入侵蘇聯以後雖然損失大增,但也還沒有後撤的先例,莫斯科戰役德軍首次被迫後撤,對其損失情況是一個很好的說明。蘇聯軍民也付出了沉重代價,後來蘇聯許多城市都建有無名戰士墓,莫斯科克裏姆林宮西北角紅墻外的一處最重要。那裏所葬便是一名1941年冬保衛莫斯科犧牲的紅軍戰士,墓上刻有銘文:

你的名字無人知曉,你的功勛永世長存(Имя твоёнеизвестно,подвиг твой бессмертен)

這位無名戰士原來葬在莫斯科一列寧格勒公路40公裏處的戰士群墓(братская могила,字面意思“兄弟墓”),1966年為紀念莫斯科保衛戰25周年遷葬到莫斯科。戰士群墓所在地是當年鏖戰最激烈的地方之一,1974年也建了莫斯科保衛者紀念碑,是一座由三柄“刺刀”(寓意保衛莫斯科的三大方面軍)組成的方尖碑,俗稱“刺刀碑”,建在高27米、安息著數百名莫斯科保衛者的“光榮冢”上,碑面也有銘文:

祖囯母親絕不會忘記自己的兒子(Никогда Родина-матъ не забудет своих сыновей)

和1812年抗擊拿破侖的情況類似,1941年“老天爺”似乎也萌發了正義感,有意和侵略者過不去。“泥季”之後俄羅斯的冬天便正式來臨,莫斯科最低氣溫降到零下44攝氏度,創半個世紀最低紀錄。發動對蘇聯入侵之前希特勒顯然被他在波蘭、法國的迅速獲勝沖昏了頭腦,對形勢做了完全錯誤的估計,認為可以在冬季到來之前結束戰爭,完全沒有做冬季作戰的準備。這樣,當嚴寒降臨的時候,德軍連最起碼的冬裝也極度匱乏,上報的凍傷人數超過13萬,非戰鬥減員成為指揮官不得不面對的一大難題,還能作戰的兵員戰鬥力也大打折扣。出現問題的還有武器裝備,坦克等作戰車輛都得預熱很長時間才能發動起來。蘇軍還吸取此前與芬蘭作戰的教訓,組建了滑雪部隊,雖然只是騷擾性的小部隊,一般僅為營級規模,但速度快、機動性強、目標小、隱蔽性強,很讓德軍頭痛。

莫斯科戰役期間,蘇軍在武器裝備上開始有了重要進展,其中最值得一說的有兩項。

第一,1941年7月斯摩棱斯克戰役中伊凡·弗列洛夫上尉(1905—1941)指揮的炮兵連首次使用82毫米火箭彈多管發射器(稱БМ-8,БМ是“боевая машина”之略,意“戰鬥機器”),摧毀了德軍一個坦克、裝甲車集中地,效果不錯。8月8日斯大林下令組建8個近衛炮兵團,大部分改用發射口徑更大(132毫米)火箭彈的“БМ-13”,還組建了35個獨立炮兵營、2個獨立炮兵連。這種新式火炮雖然準確性較差,但殺傷力可觀,一個“БМ-13”炮兵連可以在7~10秒鐘內裏把4.35噸高爆炸藥傾瀉到約40萬平方米的目標上。另外,它還具有價格低廉、容易制造、可以安裝在多種運載工具上、機動能力強的優點。紅軍戰士非常喜歡它。那時,一首戰前(1938年)為邊防戰士創作的歌曲,米哈伊爾·伊薩科夫斯基(1900—1973)作詞、馬特維·布蘭特爾(1903—1990)作曲的《喀秋莎》正在戰士中廣為傳唱,他們便稱這種火箭發射器為“喀秋莎”。德國人則稱它“斯大林管風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