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圖哈切夫斯基案與蘇聯紅軍第一次“大清洗”(第6/7頁)

1938年7月29日是個“兇日”,這一天同時有7名“二級集團軍司令員”被處決,其中6人是首批獲授該軍銜的人,另一人是1937年6月14日得到晉升的米哈伊爾·維利卡諾夫(1892—1938),曾任中亞、外貝加爾等軍區司令員。

雅科夫·阿克斯尼斯(1897—1938),他和瓦徹提斯一樣是拉脫維亞人,原名“Jēkabs Alksnis”。1926年任紅軍空軍副司令員,曾經參與建立蘇聯第一個利用莫斯科布德爾卡監獄囚犯中“資產階級技術精英”秘密進行飛機研發的機構“薩拉日卡”,這些精英中便有後來對蘇聯空軍飛機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尼古拉·波利卡爾波夫(1892—1944)和德米特裏·格裏戈諾維奇(1883—1938)。波利卡爾波夫1930—1931年設計的“伊-15”(И-15)雙翼戰鬥機,是同類戰鬥機中最好的機型之一,格裏戈諾維奇則以設計水上飛機聞名。1931年阿爾克斯尼斯升任空軍司令員,波利卡爾波夫等人正式獲釋。1935年,阿克斯尼斯領導下的蘇聯空軍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轟炸機力量,翌年蘇聯飛機產量達到8,000架。“大清洗”之初,阿克斯尼斯也是“圖哈切夫斯基案”軍事法庭成員之一,但很快(1937年11月23日)他自己就被捕,以“建立拉脫維亞法西斯組織罪”被判處死刑並被槍決(1938年7月28日)。

伊凡·杜波沃伊(1896—1938),烏克蘭人,內戰期間在烏克蘭與彼特留拉、鄧尼金作戰,被捕時任哈爾科夫軍區司令員。

巴維爾·德邊科,1911年11月加入波羅的海艦隊,1917年十月革命領導水兵參加攻打冬宮,蘇維埃政府成立後被任命為海軍人民委員。內戰期間他也是圖哈切夫斯基的助手,內戰結束後擔任過多種軍職,1930年和其他多名紅軍將領一起被派往魏瑪德國學習。1936—1937年任列寧格勒軍區司令員期間,領導了那裏的清洗,並且也是“圖哈切夫斯基案”特別軍事法庭成員之一。但不久就改任副森林工業人民委員,五天後被捕,以腐化墮落、玩忽職守、充當美國間諜罪被判死刑並立即執行。

米哈伊爾·列萬多夫斯基(1890-1938),獲授“二級集團軍司令員”時為外高加索軍區司令員,1938年2月23日被捕,以“托洛茨基反蘇法西斯軍事集團成員罪”被判處死刑。

亞歷山大·謝加金(1893—1938),獲授“二級集團軍司令員”時為紅軍副總參謀長,此前(1931年)曾任紅軍軍事工程學院院長兼政委等職。1937年12月被捕,也以“托洛茨基反蘇法西斯軍事集團成員罪”被判處死刑。

尹諾克金·哈列普斯基(1893—1938),紅軍摩托化步兵與坦克兵首任司令員(1929年11月13日至1936年4月9日),1937年4月以後改任蘇聯通信部第一副部長、部長,11月被捕,隨即被處死。

尼古拉·卡西林(1888—1938),1935年獲授“二級集團軍司令員”時任北高加索軍區司令員,1937年8月19日被捕,1938年6月14日被判處死刑並於當日執行。

早在1919年4月18日蘇俄就在軍隊中設立了專門的政治工作機構“革命軍事委員會政治部”,1924—1940年稱“工農紅軍政治部”,1941—1946年改稱“工農紅軍總政治部”,擔任此項工作的基本上都是老布爾什維克。首任負責人謝爾蓋·古謝夫(1874—1933),第二任弗拉基米爾·安東諾夫-奧弗森科,第三任安德烈·布勃諾夫,第四任雅科夫·加瑪爾尼克,第五任彼得·斯米爾諾夫(1897—1939)。除古謝夫1933年病逝外,其他四人都是被“清洗”的。

蘇聯1935年恢復軍銜制的同時,也給軍隊中專門做政治工作的人設立了相應軍銜,最高是“一級集團軍軍事委員”,其次是“二級集團軍軍事委員”。11月20日獲授“一級集團軍軍事委員”的僅一人,即時任總政治部主任的雅科夫·加瑪爾尼克,他是烏克蘭猶太人,前面已經說過,他是因為堅持主張圖哈切夫斯基等人無罪而自殺的。

1935年11月20日首批獲授“二級集團軍軍事委員”的共15人,後來無一幸免全部被“清洗”。除1939年2月23日被處死的彼得·斯米爾諾夫外,其余14人是:

米哈伊爾·阿梅林(1896—1937),翻軍區政治委員。

拉薩爾·阿隆什塔姆(1896—1938),榮膺紅旗勛章的遠東特別集團軍政治委員。

安東·布林(1894—1938),白俄羅斯軍區政治委員。

格奧爾基·維克裏切夫(1898—1938),莫斯科軍區政治委員。

亞歷山大·格裏申(1891—1937),波羅的海艦隊政治委員。

格裏戈裏·古金(1896~1937),黑海艦隊政治委員。

鮑裏斯·伊波(1898—1937),蘇軍托爾馬喬夫軍政學院院長。

謝爾蓋·科熱夫尼科夫(1896—1938),哈爾科夫軍區政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