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1939-1940年蘇芬冬季戰爭

大量“清洗”紅軍高級將領的惡果,在1939—1940年蘇芬“冬季戰爭”中暴露無遺。

1932年蘇聯和芬蘭簽署互不侵犯協定,但是列寧格勒距蘇芬邊界僅32公裏,蘇聯覺得這個重要城市的安全難以保障,1938年4月提出交換領土的建議,並且希望兩國聯合抗禦納粹德國。具體內容是芬蘭從列寧格勒附近邊界後撤25公裏,把最南端漢科半島(Hanko Peninsula)租借給蘇聯建設海軍基地,為期30年,蘇聯則把北方面積約兩倍於此的領土割讓給芬蘭。然而談判一年多沒能取得實質性進展,1939年11月初芬蘭提出一個讓步較小的方案,也被蘇聯拒絕。1939年11月26日蘇芬邊界附近發生一起炮擊事件,炮彈落在蘇聯領土內約800米的小村莊曼尼拉,故稱“曼尼拉事件”。蘇聯聲稱是芬蘭所為,芬蘭否認並建議由中立國進行調查。蘇聯不同意,要求芬蘭賠禮道歉,把軍隊後撤20到25公裏。芬蘭拒絕了,蘇聯便於28日宣布廢除蘇芬互不侵犯協定,29日宣布斷絕外交關系,30日出動23個師共45萬兵力,超過2,500輛坦克和3,800多架飛機發起進攻,還轟炸了芬蘭首都赫爾辛基。芬蘭隨即向國際聯盟提出控告,12月14日蘇聯被國際聯盟開除。

受到納粹德國進攻波蘭“閃電戰”成功的鼓舞,自己又在兵力上占有絕對優勢(當時芬蘭常備軍只有3萬余人,坦克32輛,作戰飛機114架),斯大林、國防人民委員伏羅希洛夫、聯共(布)列寧格勒州委書記安德烈·日丹諾夫(1896—1948)等人都相信能夠很快取得勝利,只有總參謀長沙波什尼科夫持審慎態度,認為不能輕敵。總參謀部擬訂的作戰計劃要求集中大量兵力和武器裝備,受到斯大林奚落:“你呀,為了應付這麽一個最……竟然要求調用這麽多兵力和裝備。”接著問列寧格勒軍區司令員梅列茨科夫:“為了對付一個芬蘭,你們真的需要那麽大的支援嗎?”梅列茨科夫回答說:“斯大林同志,這需要計算,需要做一番思考。支援是必須的,但也許不需要剛才所說那麽大的規模。”於是斯大林拍板:整個對芬作戰完全交給列寧格勒軍區去辦,總參謀部不要管此事。還在索契給沙波什尼科夫安排了一個別墅,要他去那裏療養。總參謀部其他人員也都另有安排,隨沙波什尼科夫參加那次討論的亞歷山大·華西列夫斯基(1895—1977)便被派去做與立陶宛劃界的事。

梅列茨科夫雖然注意到面積約15,000平方公裏的卡累利阿地峽(Karelian Isthmus)有大小湖泊700余個,許多地方被湖泊、河流、沼澤分割,陸地部分幾乎被森林覆蓋,而且是冬季也不落葉的針葉林,要將部隊順利部署並展開行動十分困難,但仍聲稱芬蘭最多只能抵抗兩周。然而,打了一個多月,傷亡慘重而進展不大,斯大林只好召回沙波什尼科夫,采納他原先提出的計劃。臨陣換將乃兵家之大忌,但這時也只好另外物色人選。討論會上一時寂靜無聲,最後還是謝苗·鐵木辛哥表示願意承擔此重任,1940年1月7日被任命為對芬作戰司令員。戰後(1940年5月)取代伏羅希洛夫擔任國防人民委員,並且晉升為蘇聯元帥。

鐵木辛哥上任後又打了兩個多月,終因實力相差懸殊,芬蘭被迫於1940年3月12日與蘇聯簽訂《莫斯科和平條約》,割讓包括第二大城市維堡在內的大片國土,撤離相當於其人口12%的居民,但蘇聯付出的代價也是高昂的:傷亡超過32萬,其中死亡、失蹤12萬多人,受傷近19萬人,被俘5千多人,還損失了上千輛坦克,超過200架飛機。作為比較,芬蘭傷亡約7萬人,其中死亡、失蹤2.5萬人,受傷4萬多人,被俘約1千人,損失坦克20~30輛、飛機62架,還有957名平民死於空襲。

蘇聯更大的損失是在道義上,這一行動被普遍視為侵略行為,戰爭開始不久它就被國際聯盟開除,而芬蘭卻得到許多國際援助,有來自丹麥、挪威、瑞典、英國及其他一些國家的志願者,其中來自瑞典的志願者超過8000人。蘇聯空軍對芬蘭城市的轟炸造成不少平民死亡,莫洛托夫卻聲稱那是在為饑餓的芬蘭工人空投面包,於是這些炸彈被戲稱為“莫洛托夫面包籃”。由於武器裝備不足,芬蘭人還使用了西班牙內戰期間發明的燃燒彈,通常以酒瓶為容器,內裝汽油等易燃物品,戲稱“敬獻給莫洛托夫的雞尾酒”,簡稱“莫洛托夫雞尾酒”。

1941年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25日芬蘭便開始旨在奪回失地的“後續戰爭”,不過只前進到距列寧格勒30公裏的地方、也就是戰前蘇芬邊界就停止了,並且保持到1944年夏。1944年夏蘇軍發動戰略反攻,作為納粹德國盟友的芬蘭戰敗,9月19日簽訂《莫斯科停戰協定》,1947年2月10日簽訂《巴黎和平條約》,在冬季戰爭失去的土地之外又被迫割讓東北部的佩琴加省,還以南部波卡拉半島取代漢科半島租借給蘇聯50年(1956年赫魯曉夫當政時提前結束),並且賠款2.265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