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1936—1938年“大清洗”(第5/5頁)

斯坦尼斯拉夫·科西奧爾(1889—1939),出生在一個波蘭工人家庭,1927年12月當選聯共(布)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1930年7月成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從1928年起擔任聯共(布)烏克蘭中央委員會書記,1938年1月任蘇聯人民委員會副主席,5月3日被解除一切職務並被逮捕,1939年2月26日被判處死刑並立即執行。同一天被處死的還有另外兩個曾經擔任烏克蘭主要領導職務的人,弗拉斯·屈巴爾(1891—1939)和巴維爾·波斯蒂舍夫(1887—1939)。屈巴爾1926年11月當選聯共(布)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1935年2月成為聯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員,1938年6月被捕。這三個人於1955年都恢復了名譽,但有人指出他們是烏克蘭農業集體化的實際執行者,對1932—1933大饑荒負有不可推諉的責任。

通過30年代的“大清洗”,聯共(布)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的“老人”已經被清除殆盡。1922年末、1923年初,病中的列寧曾經寫下一份後來稱為“列寧遺囑”的《給代表大會的信》,準備在1923年4月召開的第12次黨代表大會上宣讀。“遺囑”建議對黨的領導機構進行調整,還對幾位領導人逐一作了評論,建議解除斯大林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職務。但因1923年3月列寧再次病重,這封信在他去世以後1924年5月舉行的第13次黨代表大會上才由加米涅夫代為宣讀。不久傳到西方,1926年《紐約時報》就刊出了英語完整譯文,在國際上早已是“舊聞”,只有在中國,多年以後人們才知道有那麽一回事,而且時至今日知道的人仍然不多,有幸讀到它的人更是寥寥無幾。在“遺囑”中,列寧對斯大林、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和比較年輕的布哈林、皮達可夫6個人逐一做了評論,被看作是最有可能“接班”的人。這個做法說明列寧並沒有指定,甚至也說不上推薦“接班人”,只是對可能接替的人選提出自己的看法。評論有褒有貶,而且對缺點、不足說得更多一些。

被清洗的其他高級官員還有多名第一屆蘇聯人民委員會委員(部長),包括人民委員會秘書尼古拉·戈爾布諾夫(1892—1938),農業人民委員弗拉基米爾·米留金(1884—1937),司法人民委員格奧爾基·奧珀科夫(1888—1938),勞動人民委員亞歷山大·施略普尼柯夫(1885—1937),郵電人民委員尼古拉·格列波夫-阿維洛夫(1887—1937),還有曾任蘇聯司法人民委員、蘇聯總檢察長的尼古拉·克雷連科(1885—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