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西線無戰事”:歐洲第二戰場始末(第6/14頁)

9月10日斯摩棱斯克戰役結束,9月19日基輔戰役結束,納粹德國開始做進攻莫斯科的準備。此役選擇“台風行動”(Unternehmen Taifun)為代號,企圖像“台風”那樣一舉摧垮蘇聯的抵抗。為此調集的軍隊和武器裝備數量之龐大,大概是戰爭史上僅有的,到10月1日,兵力超過190萬人,而蘇軍只有125萬人。然而,就在這樣危急的關頭,英國仍然拒絕開辟第二戰場,給它所稱的盟友蘇聯以真正的援助。顯然,丘吉爾已經確信,即使莫斯科失陷,蘇聯的抵抗也不會停止。不過,由於蘇聯軍民的頑強抵抗,希特勒沒能像當年的拿破侖那樣進入莫斯科。1942年1月德軍被迫後撤,2月11日,丘吉爾不失時機地給斯大林寫信表示祝賀:

貴國軍隊在反對德國侵略者的鬥爭中屢建奇功,我們大家的欽佩之情絕非言詞可以形容。但我不禁要對俄國為共同事業所做的一切,再次向您表示感謝和祝賀。

丘吉爾的做法,不但在國際上廣受批評,就在英國國內,人們也普遍感到不滿。1942年2月剛被召回倫敦的克裏普斯便發表一個著名的廣播演說,呼籲給蘇聯以真正的軍事援助。公眾對那次演說反應極為強烈,這讓他迅即成為英國國內最受歡迎的政治人物。2月19日被任命為內閣掌璽大臣(Lord Privy Seal),兼任下院領袖,盡管這時他並無政黨背景——他原來是工黨黨員,但因主張在反對綏靖政策的鬥爭中與共產黨及部分自由黨人、保守黨人合作,1939年初被工黨開除。下院領袖是內閣中負責下院事務的閣員,經常由首相本人兼任,克裏普斯的前任便是丘吉爾自己。克裏普斯聲望是如此之高,以致3月初美聯社從倫敦發回的報道預測他有可能取代丘吉爾成為首相。

丘吉爾對此玩弄了一點小伎倆,派他到印度去與印度獨立運動領袖甘地和真納(Muhammad Ali Jinnah,1876—1948)談判有關事宜。後來印度獨立,印巴分治,真納被視為巴基斯坦“國父”。那是一個注定要失敗的任務,丘吉爾此舉的目的不言自明。回到英國以後,克裏普斯不再擔任下院領袖並且退出戰時內閣,改任飛機生產大臣,直到1945年戰爭結束。

克裏普斯的演說在政界得到許多人響應。下院2月25日會議上就有議員發言說:

我們處於戰爭狀態已經兩年半了,此前還備戰了一年。備戰和作戰已經過去了三年半,我們做了些什麽呢?……當斯大林要求開辟第二戰場時,我們早就應當開辟第二戰場。

4月24日,比弗布魯克在美國紐約發表演說,指出在西歐開辟第二戰場才是對俄國的真正援助,也才是對反對法西斯共同事業的真正貢獻:

自從去年10月訪問俄國以後,我就贊成在西歐開辟第二戰場。……我相信俄國的辦法,進攻是最好的防禦。我認為英國應當通過在西歐被德國占領的兩千英裏長的沿岸某地建立第二戰場的辦法,仿效這種策略。

5月10日,丘吉爾發表廣播演說,承認“許多人都要求進攻歐洲大陸”,聲稱他“歡迎英國民族這種戰鬥的、進攻的精神”。他還說:“在美國,這種精神也得到同樣堅決的支持。”這一次丘吉爾在說到英國人的情緒外還說到美國,是因為國際形勢發生了一個重要變化。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對日宣戰,11日又對與日本結盟的德國和意大利宣戰。美國參戰後發生的第一件重要事情,便是1942年1月1日“四大國”(Big Four,亦譯“四巨頭”)和另外22個國家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宣言》,標志世界反法西斯陣營正式成立。“四大國”指的是抵抗德、意、日法西斯侵略已久的中國、英國和蘇聯,還有剛剛加入反法西斯戰線的美國。美國正式對德、意宣戰以後,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的問題,在英國之外便又涉及到美國。英國要想抗禦德國,美國的支持、援助是最重要的,對於美國的人心所向,丘吉爾不能不有所顧忌。

1942年2月,美國進行過一次民意調查,84.5%的被調查者認為應該盡快開辟第二戰場。

3月10日,美國著名專欄作家沃爾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889—1974)在《紐約先驅論壇報》發表評論,呼籲反法西斯同盟國成員集中力量進攻西歐,以援助蘇聯紅軍。他指出,軸心國陰謀之所以能夠得逞,是因為各同盟國把自己的力量分散在各個地區,沒有集中起來用在敵人最薄弱的地方,而那樣的地方就是西歐。在反對納粹這一點上,李普曼是非常堅決的,因為他是德國猶太人後裔。

盡管美國參戰的直接原因是日本偷襲珍珠港,但從總統到普通民眾都清醒地認識到,要想打敗德、意、日法西斯,關鍵是打敗德國。4月1日,羅斯福總統在白宮召開會議,討論陸軍參謀長喬治·馬歇爾提交的一份備忘錄。該備忘錄的核心思想就在於:對於打敗德意日法西斯,“西歐是最重要的戰區,英國和美國的武裝力量應該在那裏進行第一次大規模進攻”。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