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史》的主要內容(第2/7頁)

兩大集團除了在政治、軍事上的對峙和摩擦之外,在推動戰爭爆發的進程中,也許還有經濟方面的因素,其中斯巴達的盟邦科林斯發揮過重要作用。科林斯是伯羅奔尼撒同盟中最富有的城邦之一,而雅典作為海上強國,不僅經常損害其西鄰科林斯的利益,而且將其觸角伸到了南意大利和西西裏一帶;西西裏強國敘拉古是科林斯的殖民地。於是,科林斯決心將此事關切身利益的大問題訴之於伯羅奔尼撒同盟,渴望得到盟主的保護。

根據修昔底德的記載,導致這場戰爭的直接原因有三:其一,科基拉(Corcyra)事件。科基拉有一殖民地愛皮丹努斯(Epidamnus),地理位置相當重要。科基拉為其母邦,而科林斯又是科基拉的母邦。公元前435年,愛皮丹努斯內部民主派發動政變,因勢單力孤而請求科基拉人予以援助,科基拉貴族置之不理,於是他們轉求助於科林斯。科林斯出動75艘戰艦、2000重裝步兵,科基拉以80艘戰艦迎戰,結果前者戰敗(I. 29—30)。隨後,科林斯經過兩年的備戰,於公元前433年秋率麥加拉、愛利斯(Elis)、琉卡斯(Leucas)、安布拉基亞(Ambracia)等邦共150艘戰艦進攻科基拉,此時後者已與雅典結盟,他們出動110艘戰艦,雙方在西勃塔(Sybota)海域發生激戰,科林斯人獲勝。科基拉人潰敗之時,雅典援軍直接與科林斯人交戰(I. 46—49)。科林斯等邦據此指責“雅典在休戰和約的有效期內,已和科基拉人一起向他們開戰”(I. 55),這明顯破壞了此前訂立的“三十年和約”。

其二,波提狄亞(Bottidaea)爭端。波提狄亞是卡爾基狄克(Chalcidice)半島西部重鎮。它是科林斯的殖民地,科林斯每年指派常駐官員,對其加以行政管理,證明子邦並非完全獨立於母邦。波提狄亞在一定程度上受科林斯管轄。然而,這個地區一向屬於雅典帝國的勢力範圍,此時波提狄亞已經被降為雅典的納貢屬邦。在此前雅典和科林斯因為科基拉爭端已經兵戎相見的情況下,科林斯人與雅典人的矛盾進一步激化是不可避免的。此時由於雅典介入馬其頓王位之爭,與馬其頓關系不睦。馬其頓及鄰近的色雷斯、卡爾基狄克半島等地醞釀著反雅典的活動。雅典人意識到這一點,便采取先發制人的策略。公元前432年夏,雅典命令波提狄亞拆除城墻,交納人質,驅逐科林斯官員,科林斯人當然不服,要求該邦退出雅典同盟。雅典派兵圍攻波提狄亞,科林斯方面有2000“志願兵”(部分科林斯人,部分是伯羅奔尼撒的雇傭兵)進駐該城,雙方交戰。[20]

其三,麥加拉事件。麥加拉位於雅典與科林斯之間,與雅典接壤,工商業比較發達,海外交往頻繁。雅典與麥加拉堪稱世仇。早在公元前6世紀初,雅典人就從麥加拉人手中奪占了薩拉米斯島,後向該島派遣軍事殖民;雅典強盛時,麥加拉人在與雅典人海上競爭中,始終處於下風。據普魯塔克記載,大戰之前,雅典人以麥加拉收容其逃亡奴隸和耕種其埃琉西斯(Eleusis)聖地為借口,禁止麥加拉艦船在雅典帝國各港口停泊。麥加拉人就此向斯巴達人提出控訴,而雅典則派傳令官安特摩克利托斯(Anthemocritus)前往麥加拉和斯巴達予以譴責。但派出去的傳令官被殺。據說麥加拉人涉嫌此事。於是經雅典人卡利諾斯(Charinus)提議,公民大會作出決定:與麥加拉人為敵,廢除盟約,斷絕傳令官往來;任何麥加拉人踏入阿提卡境內,格殺勿論;每年將軍們就職宣誓時,要加上每年必須兩次入侵麥加拉領土的誓詞。[21]此所謂卡利諾斯的“麥加拉法令”或“麥加拉禁令”。這無異於對斯巴達的盟邦直接宣戰。麥加拉與科林斯既是友好鄰邦,又同為斯巴達人的盟友,兩國都面臨雅典人的重大威脅,便攜起手來對付共同的敵人。

雙方的一系列矛盾和沖突,科林斯人幾乎都卷入其中。公元前432年,應科林斯等邦的強烈要求,斯巴達人召開了伯羅奔尼撒同盟代表大會。起初,斯巴達人對於開戰似乎有些猶豫不決,但在科林斯代表的百般慫恿和鼓動下,會議終於作出對雅典采取強硬措施的決定,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取消“麥加拉法令”;驅逐阿爾克麥昂家族(Alcmaeonidae)後裔(“被女神詛咒的人”[22]),伯裏克利的母親即屬於該家族。這些實際上都是開戰的借口,斯巴達方面明知雅典人不會接受任何一條,卻依然提出。雅典公民大會作出決議,拒絕要求,決不妥協。

(二)“十年戰爭”(公元前431—前421年)

公元前431年春,底比斯人的一支300人軍隊襲擊雅典盟邦普拉提亞(Plataea),遭慘敗。雅典因此而拘押所有在雅典的波奧提亞人。是年5月底,斯巴達國王阿奇達姆斯(Archidamus)率伯羅奔尼撒同盟聯軍入侵阿提卡,戰幕正式拉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