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 決戰前奏

用兵以奇險,往往是出於無奈。

承匡一城久攻不下,若是穩紮穩打,必要先攻下承匡、戴,然後再攻寧陵,從而靠近商丘。

可諸侯聯軍若是這麽打,就要考慮是萊蕪先被墨家的主力攻下,還是己方先攻破了商丘,時間上只怕來不及。

齊國已經是無路可退,唯有先攻下商丘或者用屠殺的方法逼迫墨家回援,才有可能穩住齊國的局面,解決此時的危局。

既是斷定墨家泗上留守部隊盯上了右路的韓軍,這倒正是一個機會。

昔年墨子曾言,凡不守者有五:城大人少,一不守也;城小人眾,二不守也;人眾食寡,三不守也;市去城遠,四不守也;畜積在外,富人在虛,五不守也。

商丘正合其一。

承匡卡在右路和中軍主力之間,寧陵在商丘之前,但守軍的數量都不是很多。

計議已定,諸侯聯軍終於做了決定。

分兵五千圍承匡、分兵八千圍寧陵,其主力繞開寧陵,直奔商丘以圍城。

一旦圍城,則命在陽夏防守的韓軍密切注意墨家的動靜,先守好陽夏、固城,待泗上留守部隊支援商丘之時,陽夏之君出兵柘城,會於商丘城下,將泗上的留守部隊殲滅。

聯軍主力出寧陵、圍商丘的行動剛剛展開不過三天,在單父等待機會的適就的了消息。

軍帳之內歡聲雷動,看起來諸侯聯軍已經上當了。

在單父附近墨家集結了在泗上的幾乎全部主力野戰部隊,四萬步兵,一萬六千騎兵,外加工兵和炮兵。

剩余的野戰部隊則分散在陳、柘城等地做疑兵。

若是能夠抓住機會聚攏部隊,正可以打出來一個大約七萬解懸軍對大約五萬諸侯聯軍的優勢戰役。

這場戰役適是準備分兩段打的,先難後易,他要的不是諸侯聯軍退兵,而是要將韓、魏、衛、齊的最後一支野戰部隊全都埋在這裏。

所以他根本不想先動右翼的弱旅韓軍,那樣會引起對方的警惕從而開溜。

只要中軍主力被消滅,那三萬韓軍也就是盤中餐物,無處可逃。

單父距離商丘並不遠,至關重要的戴城雖然被圍,但是諸侯聯軍也還未攻下。

即便局勢十分有利,但實際上也就爭取了大約兩天的時間。

一旦大軍開始行動,很快就會被敵人發覺,到時候要麽是右路的韓軍必然北上。

若是會和成功,倒不是打不了,而是打起來會很麻煩,傷亡會很大。

以多打少,和人數相近,那大為不同。

戰場戰役的結果直接影響到今後的計劃。

若是大勝,能夠先集中優勢兵力殲滅聯軍中路,然後殲滅韓軍,則軍隊可以不用修整,趁勢北上,攻入新鄭兵臨黃河,威脅韓、周東征齊國。

若是小勝,可能就需要修整一段時間,防止趙國趁機幹涉,不要過快進軍以免戰線拉得太長兵力分散出現意外,穩紮穩打爭取三年滅齊。

大勝小勝的關鍵,已經不在墨家主力這邊,而是在做疑兵的陳、苦縣等地的那些部隊那裏。

一旦韓軍由北上會和的意圖,就需要在那裏做疑兵的部隊至少堅守一天的時間,為主力會戰爭取足夠的時間。

只要一天時間便足夠,因為大軍一旦出動留給適的時間也不多。

在苦縣、陳等地的部隊收攏的話約有八千野戰部隊,在內線作戰就算可以補充一部分二線守備的兵卒,數量也不會太多。

商丘之南並非築壘區,這就需要這些部隊用最頑強的精神,接近可能拖住陽夏的韓軍。

適思考著柘城這個地方,也就是許多年前宋襄公揚名仁義無雙之地,只怕這裏才是整個戰場上最為殘酷的地方。

不過事已至此,他也不能再猶豫。

於是下令,一個步兵師以及三千騎兵出右路,快速解戴城之圍,解圍後迅速南下承匡,留下兩個旅的步兵加強承匡的防禦,剩余部隊靠近寧陵。

主力則直撲商丘以北,擊潰聯軍外圍後貼近聯軍主力,待右路偏師集結後,展開決戰。

左翼以苦縣、陳地的疑兵為主,他們佯攻陽夏,然後北上柘城,在柘城與承匡之間防禦,阻止韓軍北上和聯軍主力匯合。

這也是分進合擊的戰略,適總算是明白了古時候作戰為什麽失期皆斬。

在這個通訊完全靠馬、消息傳遞速度最快一天二三百裏的時代,分進合擊戰術用好了那就是一場可以載入史冊的大勝,用不好就可能會成為笑話。

可不用還不行。

好在這是內線作戰,宋國這些年的道路修的不錯,糧食補給和後勤也因為在內線的緣故可以不用過多考慮。

加上戰役發起的時間是深秋,天幹物燥,又無陰雨,正適合大兵團機動。

圍攻戴城的聯軍並不多,只有大約五千,戴城之中尚有一個旅的要塞守備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