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 感嘆

等到東方泛白的時候,一隊楚人士兵朝著這邊走來,看起來是要準備換防。

副旅帥從身後取出了火繩,就在城門附近點燃的盆火上點燃,分發下去。

那一隊楚人士卒還不知道什麽情況的時候,幾個壯漢便點燃了鐵雷投擲了過去。

爆炸聲一響,就是最為明顯的信號,早已經潛伏在城外的那一旅立刻沖向了城門。

副旅帥則在爆炸響聲傳來的時候,帶隊沖向了城中,趁著換防混亂的時候大肆沖殺。

城中守軍也不知道來了多少人,再加上本來他們遠離前線,根本沒有料到墨家會奔襲數百裏直接攻打上蔡。

這四十余人從城門沖殺到了城中宮殿區,居然沒有受到任何有組織的抵抗,幾十人的隊伍一沖就散,然後便裹挾著更多的人向後奔逃。

最終只有三百余人困守在原來蔡國的宮殿區,偷襲突擊的這四十多人才停下。

太陽升起的時候,這一個旅已經突入了城中,控制了城中的大部分。

幾個連隊駐守在城墻和城門處,剩余的則包圍了剩余的三百多楚人。

內城還未攻下,墨家上蔡縣政府已經在城中掛牌成立,原本潛伏下來的、亦或是身份秘密的墨者紛紛站出,很快就井然有序地將城中的情況組織起來。

民眾既不驚慌,也不訝異,仿佛早已料到一般。

不少人甚至跑到了軍隊附近,不說簞食壺漿,但卻很熟練地售賣起來他們家中的東西,因為他們知道墨家連守城的時候拆個房門都給會登記賠償,這在幾十年前就已經傳遍天下,更遑論現在。

民眾不斷售賣貨物,而且還收紙幣,因為紙幣在這裏意味著硬通貨——可以買鹽、鐵、布這三大件,至於能不能換成黃金,民眾並不關心,那是泗上大商人要關注的事。

甚至有販賣樵木者主動建議說,內城的城門都是木頭的,要不然多買一些柴草堆積起來放火燒開內城的門,他可以給墨家一些優惠,便宜一些雲雲。

……

內城之中,負責駐守城邑的貴族帶著從奴家臣們想要做最後的抵抗,手下還有三百余人,但越來越多的本地人逾城逃走,無論如何也是守不住了。

外面墨家的軍隊已經開始準備進攻了,看著城下民眾正在幫著堆積木料柴草和砂石,人聲鼎沸,內城上的貴族只能長嘆。

作為參與了宮廷政變的貴族,他受封為上蔡縣公。

早在政變之初,他就建議說要好好看看墨家的書,誰是朋友誰是敵人要分清楚。

現在的楚國,對貴族而言,誰是敵人?庶農工商都是敵人,至少是不可以信任的那批人。

爭取民心,怎麽也爭不過又有義、又有道、關鍵還有錢的墨家。

因為貴族不可能放棄自己存在的基礎,沒有封地、宗法制和公田勞役的貴族就不是貴族。

與其這樣,不如好好對待貴族自己人,給予更大的利益。學齊國也好、復禮法也罷,但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屁股坐在哪。

不然的話,貴族能給民眾三分的利,墨家能給八分,不能用利益來誘惑民眾,否則今日有利便跟你,明日無利便反你,那是不行的。

再者爭庶民農工之心爭不過墨家,那就不如徹底放棄,真正地建立一個貴族的樂土。

比如上蔡,就不應該延續原來的政策,而是應該強制收回土地,武力征服,重新劃分給士階層,只有這樣這些新得利的士才知道為誰而戰、為何而戰。

至於可能的反抗,就應該依靠屠殺來解決,畢竟民眾軟弱,只需要殺掉帶頭的,剩下的就都老實了。

此時被困的上蔡縣公貴族出身,年紀也不過四十,自小就讀了很多墨家的書籍。

因為楚國不少貴族和墨家的關系密切,比如附近陽城的陽城君,就和墨家的頭目之一的孟勝曾經關系極好;墨子是當年在大梁城戰死的魯陽公的師友;公輸班和墨子關系非同尋常……

他略大後,泗上的紙張書籍已經開始出現,適那時候就已經開始掌握宣義部,墨家也開始在泗上慢慢崛起。

各式各樣的文章,通過紙張和印刷術的壟斷,在市井間打敗了那些依靠嘴傳心教的其余諸子;融合了後世之多思潮的學說,擊潰了在這個社會轉型期那些對社會發展錯誤的認識;技術進步和不知從何而來的良種高產作物鑄造了一種墨家道義和吃得飽的關聯……

他也看了不少。

但和有些貴族庶子不同。

某些貴族庶子看了這些墨家的書之後,腦子一熱,居然不知道自己的屁股坐在了哪裏,居然真的相信了平等兼愛同義之類的說辭。

貴族庶子搞不清自己的屁股坐在哪,還算可以理解,畢竟宗法制之下,庶子也是低嫡子一等的。

可最讓他差異的,是一些明明有嫡子身份的貴族,居然也信了墨家的那番話,居然也真的開始考慮庶民得利之類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