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 為何要變(第2/2頁)

這就構成了一個標準的、類似井田制下的低階貴族的采邑,由軍事貴族、貴族扈從和從奴、農兵徒卒組成的一個基本的作戰單位。

當然,這也就是楚國三十年前被三晉打的抱頭鼠竄、如今被墨家輕而易舉地從長江口攻到鄂州的一個因素。

《易》中有句話說的好,所謂“改邑不改井、無喪無得”,其實把《易》看作是那個時代的社會現象的反應而不是那麽玄之又玄的意思,其實理解起來很簡單:邑是采邑、井是土地制度生產關系,某個人因為不得人心換了采邑,但是不改變生產關系,實際上還是換湯不胡換藥,換了個貴族統治,還是一個鳥樣,對統治階層而言則是無喪無得不影響統治。

這種原始的村社制度,是符合原本的傳統的,理論上也是很完美的,可問題在於現實永遠不是理論上那麽完美。

占據土地的中士們,將公田變為了自己的私田,然後繼續開辟新的公田以此作為軍賦支撐。

農夫們跟隨征戰,荒廢了自己的土地,根本沒有余糧,也沒有余力開墾更多。

中士征戰,可以獲得奴隸之類的賞賜,然後繼續擴大自己的私田,繼續利用封建義務促使農夫耕種自己的私田和公田。

這就是為什麽各國變法會有那麽大的反對:按照田畝收稅,承認私有制度,中士的土地那麽多就得多繳稅;按照子產那種變革,清查田洫,你是中士你就不能擁有三十五井之外的土地,那麽貴族們當然反對。

而作為一個諸侯國,在紙張、私學、印刷等技術和思潮出現之前,貴族又是諸侯國的統治基礎,所以諸侯王公沒辦法動,動的話等同於動了自己的統治基礎,稅收不上來、兵征召不足、沒有足夠的官吏,那還統治什麽?

故而此前的戰爭,也都是要打仗了,開始征召。

下令之後,各個采邑的貴族帶著自己需要承擔的軍事義務跟隨出征。

開戰之後,軍事貴族們乘車沖擊一番,扈從和從奴們跟上,打一頓,或贏或輸,然後回家。

一直如此,直到中原地區生產力進步,使得不需要三年一換田、使得生產農具逐漸不適用於這種制度、使得農夫不願意耕種公田而也想開辟私田,於是開始了種種變革。

蘄春社的運氣不錯,至少比起鄂邑附近的封君封地的農夫運氣要好,至少時代進步的沖擊對這裏影響還小,而時代進步的罪惡先行影響了鄂地封君附近的土地。

那裏土地上的村社農夫們經受了極大的痛苦,用句抽絲剝繭地概述,那裏的農夫受到了封地貴族和泗上工商業的雙重剝削,使得他們過早地承受了新時代的種種罪惡和黑暗。

鄂地封君需要購買泗上的手工業品和軍火,而能夠拿出來交換的除了銅就是棉花糧食靛草之類的原材料。

於是開始了圈占土地,強制勞作,留下村社農夫一人三五畝土地種植上泗上傳來的地瓜土豆之類的作物保證餓不死,然後耕種他急速擴大的私田。

大面積、利用泗上的一些農業技術和機械,種植商品糧或者棉花,前往泗上換火槍火藥;種植一定的糧食,保證自己私開大冶山銅礦所需要喂給奴隸勞工的食物。

這也是泗上為什麽一開始默許宋地貴族圈占土地的原因之一……土改自耕,收上來的商品糧並不會增加,相反自耕農會選擇自己先吃飽吃好;而貴族在宋地靠近泗上的地方圈占土地售賣糧食,那就不同,耕種者吃點土豆地瓜就夠了,大量的糧食可以出售到泗上。

畢竟一個人鐘鳴鼎食吃肉一千個人吃屎,和一千零一個人都吃糧食相比,還是前者提供的、能夠在市場上轉化為商品的糧食更多一些。

農家之所以會對墨家有那麽大的意見,也部分因於此,在農家看來,站在小農的利益上講,墨家走的這條路要把小農傷害掉。

墨家喜歡的所謂萌芽啟蒙通往樂土的必經之路,對泗上周邊的小農而言是場災難。

義即利也,所以墨家的義,不是農家的義,墨家此時所代表的階級的利益,是和農家所代表的階級的利益是相悖的。

鄂地的不幸之處,在於既苦於畸形的商品經濟的發展;又苦於商品經濟的不夠發展帶來的嚴重的封建殘余。和泗上周邊的一些地方很相似,走的是第一條路。

蘄春的幸運之處,在於蘄春在長江以北大別之南,雖然屬於鄂地封君的管轄範圍,但不是鄂君的封地範圍,所以偏遠落後,還保留了濃厚的舊時代的村社殘余。

但他的不幸之處,也在於太過落後,以至於這種原始村社殘余的分封制度居然還能保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