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三條路(第3/3頁)

缺點是難以做到對村社的有效控制,不能迸發出楚地的全部戰爭潛力,而且可能管理會很混亂,而且最為重要的是沒有那麽多的幹部。

在泗上漫長的討論和計算權衡之後,終於決定選擇第二種方法,畢竟楚國江漢平原的已經發展的地區,配合泗上、搞定越國,就足以提供對北方諸侯國的碾壓性優勢,不需要完全發揮出楚地的全部潛力。

剩余的演化可以慢慢來,不要急於一時,而且南方的同化融合可以用很久的時間慢慢來。

只需要在平原地區站穩腳跟,發展生產,剩下的事以後再說,對於更偏遠地區統治成本國大的地方,先行放棄,不管不問。站住平原和河谷,之後的事交給後人。

鄂地作為天下要沖,這裏的改革就要做到深入,而且要作為將來控制江漢的重要節點,整個楚國的變革就要從鄂地開始。

然而鄂地的情況,卻有些特殊,這使得主持楚地變革的人面臨了一個疑惑:既然確定了要走第二條路,可鄂地的封君在一小塊地方走完了第一條路了,那該怎麽辦?

鄂邑緊靠大冶山銅礦,又處在楚國江漢和泗上貿易的關鍵處,這裏的情況有些不同。

固然有封地采邑勞役制度,也有鄂君為了獲取財富購買火器、或者是為了生產糧食私開銅礦而形成的一些用奴隸、奴工的大型莊園。

因為鄂地封君不能自給自足,他需要泗上的棉布、火槍、鐵器、甲胄,又需要一定量的糧食私挖大冶山的銅礦,所以出現了這種頗為畸形的土地制度。

有專門的人管理,使用奴隸或者是因為種種原因失去了土地的農夫或者是分封權力之下強制剝奪了土地的農夫負責種植、收獲。

土地有數萬畝,都是上好的良田,而且可以澆灌,並不是分成小塊租種給農夫的,而是大規模經營用於換取泗上的各種貨物的。

這種特例的土地,分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