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一刻易勝負(中)(第2/3頁)

若是全軍覆滅,那麽許地無法守,楚國兵鋒直抵新鄭,魏韓聯軍再無一支野戰主力在三百裏之內,戰與不戰、和與不和,楚人說的算。

這一戰,謀的是許,謀的是楚國二十年內再無爭霸中原的實力,謀得是魏國得到喘息以重組三晉同盟對抗變法已有成果的西秦的時間。

如果從一開始,魏擊、公叔痤、韓猷就拉楚人入夥,三國瓜分鄭國,這場仗也打不起來,而且泗上墨家的局面會很難看。

但是,魏韓楚之間的仇怨,相持數百年,廝殺許久,晉楚之爭延續了整個春秋,圍繞著鄭國展開了多少次激戰和外交縱橫?

魏韓怎麽可能選擇與虎謀皮,與楚國一起瓜分鄭國?況且就算一開始說要瓜分,楚國又怎麽會同意?

最終楚國想要的,魏韓不想給,那就只能在戰場上見了。

可現在看來,還不如當初就直接選擇給楚國想要的幾座城邑,不要吃獨食。

因為這一戰之後,不但許地等必然歸屬楚國,魏韓在中原地區的主力也損失慘重,至少數年之內在中原地區沒有南下之力,只能選擇防守。

可世上沒有後悔藥,早知今日悔不當初是沒有意義的,這一戰之前,魏韓當然希望一戰擊潰楚軍從而讓楚國數年之內無力染指鄭國之地,一旦穩固,楚國就更沒機會了。

這不是魏韓的本意,卻是被墨家生生逼出來的無奈選擇。

為了反墨親韓,魏國不敢保證鄭國獨立;為了防備新鄭修築成碭山彭城那樣的新式城防,韓國不得不提前動手,如果再不動手,鄭國就可以撐到各國幹涉;韓國提前動手又有墨、楚、秦的威脅在後,魏國不得不順勢而為獲取領土瓜分鄭國;大梁城十余年前輸給了魏國,使得宋國對於楚國不再那麽重要,而原本和宋國並立重要的鄭國成為楚國緩沖中原的底線;墨家推波助瀾慫恿楚國開戰,隱陽一戰終究爆發……

對楚國而言,或許今日宋國政變的選擇,在十余年前吳起攻下大梁城之時就已經注定。

宋國很重要,曾經楚人為此流過太多的血,看上去似乎楚國會為此再流一次血。

但實際上,於此時的楚此時的勢,並不太重要。因為大梁丟了,更因為楚國選擇了戰略收縮變法圖強。

此時此刻,隱陽一戰似乎正打到最激烈的時候,魏韓主將卻明白大敗還是小敗的關鍵現在就在墨家的那些迂回的騎兵上了。

貴族們反沖擊得手,最近的兩個步卒重陣可以結陣防守,左翼的潰敗是必然,但是右翼的主力還能夠結陣自守撐到天黑,從而撤退。

貴族們反沖擊失敗,墨家騎兵可以直沖中軍和主將所在之處,一刻鐘內整個中軍左翼都會崩潰,根本沒有時間再調整部署,到時候右翼的主力就要被墨家的騎兵騷擾不能輕動,墨楚聯軍的中軍和右翼就可以利用他們剛才展示出來的行軍速度完成包抄,一場殲滅戰在所難免。

跑都跑不了,重步陣不提前調整部署互相配合,只要一跑就會露出破綻,騎兵抓住機會一沖就是潰敗;不跑防備騎兵突襲,那麽楚國步卒就可以從容完成包抄合圍。

除此之外,沒有第三種可能,包括奇跡……哪怕是現在楚國大司馬忽然身死,獲勝的依舊是墨楚聯軍。

……

北側的平原上,墨家的騎兵們正在軍官的口令下迅速展開,采用了一種不同於之前用過的陣法。

那八門隨著騎兵機動的小炮,也用一種讓魏國貴族瞠目結舌的速度部署著。

炮兵的軍官們呼喊著口令,每一個口令就是一套標準的動作,那些炮手不知道磨練了多少次,已經形成了機械的習慣。

百余名精銳的掩護炮兵的騎馬步兵迅速在炮兵的兩側結陣,形成了一道三排的隊列。

這些精銳的騎馬步兵裝備的是燧石激發的火槍,他們神色淡定,根本不去看被他們掩護的炮兵的動作,而是機械地聽著口令舉起了火槍。

砰……

砰砰……

排頭的第一個士兵擊發了火槍,然後迅速低頭不去看前面的情況,快速地從身上的口袋中摸出一個紙包的火藥,將上面的鉛彈含在嘴裏,定量的火藥從槍口的前面裝入,吐出鉛彈塞進槍口中。

每一個動作都是經過成百上千次的訓練,每一包火藥都是定量配比的,一如後世秦國制造弩箭的作坊。

第一個人開槍的瞬間,他身後的同袍也開槍,以比他慢半個呼吸的動作進行裝填,第三個人依舊如此,然後輪到了第一排的第二個人……

槍聲響起,便連成片,就沒有停歇,仿佛這不是一群手持很原始的熟鐵皮卷的火槍的士兵,而是幾個手持永遠不需要裝填的火器的士兵。

連續不斷的槍聲連成一片,既是恐嚇,也是威懾,更是一種對炮兵的掩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