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一刻易勝負(中)

魏韓主將心中很清楚,自己的失敗已成定局,即便現在常人看來勝負尚未可知。

這一場戰役的重中之重,不是墨家的騎兵,而是楚國的步卒。

換而言之,是整個楚國新軍體系軍制對抗魏韓從對抗山戎就開始的重步兵方陣的時代之爭。

弓弩換成了沉重的火繩槍,本質上的軍制體系並無區別,重步方陣才是魏國得以稱雄的基礎。

墨家的騎兵只能弄垮自己的左翼,真正決定勝負的還是步卒,最終完成席卷包抄的只靠墨家的那四五千騎兵根本不夠。

勾股大陣是魏韓常用的戰術,當年大梁城之戰,吳起就是用這種戰術,配合有馬鐙的武騎士,一舉擊潰了楚國主力,使得楚國執圭之君多死。

而這種戰術的使用,需要三個前提。

其一,敵方的兵力平均配置。

其二,不能一開始就布陣,而是需要在陣型對抗的過程中悄悄施展,將兵力集中在一翼。

其三,敵軍的某個側翼是全軍的弱點,也就是最容易突破的方向。

這三個條件,墨楚聯軍的初始陣型都符合。

左翼是脆弱的新組建的陳蔡之師,這就是全軍的弱點。

整個兵力幾乎是平均布置的,並沒有集中兵力於某個方向。

陣型對抗中,魏韓主將通過左翼的交替後退和整個戰線的旋轉完成了右翼接敵和主力集中。

這種戰術用得好;或是吳起、伍子胥、孫武子之類的名將用起來,多可以名垂青史。

但若是用的不好,或是對於戰局和戰場雙方的把握稍差一些的將帥使用,很可能就會貽笑大方。

用得好,以少勝多,全殲敵軍。

用的不好,弄巧成拙,主力被反包圍,全軍覆滅。

十余年前大梁城之戰,吳起用的勾股大陣,一舉獲勝,威震楚南,源於當時楚國的陣型依舊是原本的左中右三軍結構,主力仍舊是車兵和徒卒。

吳起以銅炮對抗車兵,集結主力方陣於側翼,輔佐以武騎士一舉擊破楚人側翼,主力步卒從側翼完成了包抄。

楚軍當時明瞪眼看到了吳起的謀劃,但卻無計可施:側翼防禦被突破,預備隊幾乎沒有,側翼的相對側沖不開魏軍的大陣,最後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數萬大軍被側翼迂回包了餃子。

可現在,已經與十余年前截然不同。

側翼已經被突破,可是突破後楚軍的預備隊和王師新軍只用了一刻鐘的時間完成了部署,並且用一次齊射威懾了魏韓方陣的氣勢,使得集結了魏韓主力的側翼方向短時間內看不到突破的可能。

不是突破不了,人數優勢依舊,問題在於現在突破和兩個時辰之後才能突破完全不是一回事。

戰場瞬息萬變,莫說一兩個時辰,就是一刻鐘都有可能出現勝負相易的情況。

的確,現在魏韓聯軍現在在右翼占據了優勢,即便楚軍的王師新軍可以堵住左翼的缺口,但終究會被擊破。

可也一樣,魏韓聯軍右翼的強勢,意味著中軍和左翼的脆弱。

所謂右倍則左寡、前倍則後寡,兵法之妙,正在於此。

右翼集中了主力的目的,是要以包抄之術、排山倒海之勢,瞬間擊潰楚人的陳蔡之師,完成對楚人左翼的包圍,通過迂回側翼從而使得墨楚聯軍三面夾擊。

為了達成這個目的,中軍和左翼的力量必然薄弱。

爭的,也是時間,從一開始的左翼故意後退,就是在爭取時間差。右翼不能在左翼崩潰之前獲勝,那就是敗局。

雙方的軍力相差無幾,右翼的強勢意味著左翼和中軍的弱勢。

楚軍步卒現在暫時在中軍和右翼苦戰,似乎和魏韓聯軍的左翼中軍焦灼不相上下,但顯然楚人是占據優勢的。

按照現在楚人在左翼重新調整部署所花費的時間、以及剛才展示出的雷霆一擊的震懾,魏韓聯軍一鼓作氣的機會已經喪失。

一個時辰時間才可能徹底突破:繼續機動包抄需要大半個時辰,而如果只是正面強攻又無法展開兵力優勢,形成添油,所以一鼓作氣不下,一個時辰是至少的。

然而墨楚聯軍的炮兵優勢仍在,魏韓聯軍的重步陣最怕炮兵,因為方陣太重、縱深太深,而且投射兵力明顯不足。

楚人在右翼和中軍的突破,就現在來看,就算墨家的騎兵不偷襲,也最多半個時辰就會突破,畢竟兵力占優。

所以當楚人新軍用了一刻鐘調整了部署穩住了左翼防線之後,魏韓聯軍的主將就明白,自己已經失敗。

無非就是大敗、小敗還是全軍覆滅的區別。

若是小敗,舍棄左翼、收攏中軍,撐到天黑,總可以找機會撤退。

退到許地,修整之後,拒城而守,那麽魏韓還有主動權。

是選擇舍棄部分利益和楚國和談?還是不惜一戰發動大梁、新鄭、陽翟等地的全面戰爭?選擇權在魏韓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