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隱陽之戰(一)

庶俘羋等人抵達召陵的時候,已經是十一月初,天氣已經很冷了。

楚軍已經在召陵前修築了營壘,魏韓聯軍的主力也已經抵達,也修築了營地。

雙方的交戰兵力已經聚齊,魏韓聯軍野戰部隊的數量和楚國差不多。

魏韓一方集結了將近五萬野戰部隊,雖然這一次魏韓聯軍攻鄭的數量很多,可是真正能夠在一線作戰的也就這麽多。

再多的話,反倒容易使戰線出現漏洞,被楚軍抓住機會突破。

楚墨聯軍將近五萬,雙方的數量相差不大。

魏韓聯軍的優勢,是一批重步兵,魏國是最早將步兵作為戰役主力的諸侯,當年征伐北戎的時候魏氏還未封侯的時候就已經采用步兵戰術。

等到吳起在西河練兵之後,結陣而戰的重步兵更是成為了魏國軍力的支柱。

魏韓兩軍一共有三萬六千名步兵,二十六門銅炮,二百輛戰車,精銳的武騎士三千,以及一些輕騎和三千名精銳弓手。

步兵中以戈矛手為主,火繩槍手作為戈矛手的輔助力量,采用密集方陣,行動緩慢。

楚軍則是因為墨家幫助編練過新軍,軍隊的組成和魏韓不太一樣,火槍手的數量更多一些,而且吸取了當年墨越、齊墨戰爭的經驗,將火槍手作為主要的輸出力量,而長矛手則主要起到掩護火繩槍手的作用。

楚墨聯軍一共有八千名騎兵,其中包括只屬於楚王的兩千精銳車廣騎兵。四千五百名泗上的非正規騎兵,再加五百名步騎士。

加上墨家支援的炮兵,楚墨聯軍的炮兵數量占據優勢,共有四十二門銅炮,其中二十四門是墨家支援的,其中還有八門騎乘拖動的快速機動的小炮。

楚國也有兩千名精銳弓手,以及一百二十輛戰車。

剩余的都是步兵,步兵中一部分是楚王直轄的王師,數量兩萬略多,都是按照墨家幫助編練的新軍模式,火槍手的數量略多於長矛手。

除了楚王的直屬王師,剩下的都是陳蔡之師,走的是魏韓聯軍那樣的路子,厚重的戈矛方陣陣型掩護火槍手。

訓練不足,陳蔡之師並不能形成如同王師一樣的紀律性,很難做出快速轉向、交替前進之類的戰術動作,所以采取了更為笨重但是只要不移動防守起來更為堅固的密集陣型。

隨著火藥的出現,以及隨之而來的軍制改革和半常備軍的出現,戰場的寬度越來越寬。

原本交戰,各國不得不結陣,因為若不結陣,根本無法控制數萬軍隊,而且士卒過於松散既容易被突破,也容易出現混亂。

必須要依靠密集陣型來控制部隊,使得各部都能夠聽到鼓聲召喚。

泗上可以搞那種略微薄弱一些的陣線以增加交戰的寬度、延長戰線寬度、從而在劣勢兵力下保持戰線等長,不代表其余諸侯國也可以如此。

十一月初九,雙方約戰的日期到達,便開始走出營地展開部隊,準備交戰。

既然確定了這是一場小規模可控的戰爭,雙方的戰場也已經固定。

魯陽方向、葉城方向、榆關方向以及對面的魏韓城邑都是采取守勢,並不會投入戰場,也就不存在戰略機動和各種謀劃。

早早吃過了早飯,楚國這邊率先出營,大約在上午九點的時候展開的陣型。

楚人的左翼是陳蔡之師,中軍是楚國王師主力和八十輛戰車,以及楚國的精銳車廣騎士。

楚人的右翼,則是墨家的騎兵,還有四千名步兵,配屬了十二門銅炮。

剩余的銅炮都集中在了楚國中軍。

楚人左翼的陳蔡之師因為采取密集陣型,所以寬度和對面等同,但依舊留下了三千人的預備隊。

楚人的中軍王師的寬度其實相較於魏韓聯軍更大,但是每個旅都有三分之一的作為預備隊,因而整個寬度和魏人那邊相差不多。

中軍的前面還有楚國精銳的兩千名弓手,他們列陣排開在炮兵的空隙之後,到時候會利用他們的射速優勢配合炮兵打開對面的缺口。

對面的魏韓聯軍則將兵力全部展開,除了預留了一部分直屬的預備隊之外,將所有的步卒以密集的武卒方陣的方式排列,錯落有致。

這裏一片平原,也沒有什麽太大的地形優勢,但是魏韓聯軍占據了上風向,算是略微有一點地利。

魏韓的銅炮主要集中在中軍,車兵隱藏在自己的右翼也就是楚人陳蔡之師的方向,同時在他們的右翼還部署了十門銅炮。

魏韓聯軍處在守勢,這一點有利於他們。

加上魏韓主要以重步兵為主力,陣型密集,雖然戰時移動緩慢且需要互相配合以免出現漏洞,但在站在布陣上是有優勢的。

魏韓聯軍的主帥只懂魏韓聯軍的弱點和優勢,也知道楚墨聯軍的優勢和弱點,他制定了極為有針對性的應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