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南北對進

成陽方向,魏軍不戰而退,快速地退入了成陽。

六指兵不血刃地渡過了濟水,用明面的聲東擊西戰術迫使魏軍後撤,全軍迅速在濟水北岸修築了營地,鞏固了浮橋。

士卒的機動行軍能力,是可以讓一萬人當兩萬人用的,這是以弱勝強不可或缺的素質。

可現在泗上這邊軍力本來就占據優勢,成陽大夫想要守住濟水,在泗上義師的機動能力面前,至少還需要三倍的軍隊才有可能防衛。

既然沒有,那麽六指做出了明修浮橋分兵渡河的態勢後,成陽大夫的撤退也就成為了一種必然。

時間有的是,六指並不著急,魏軍至少在一個半月之內無力支援成陽方向。

衛國派遣主將苟變為使和墨家談中立,也是在表明態度,絕對不會出兵,因為衛國很清楚夾在魏墨之間,真要是趟了這趟渾水他們會先完蛋。

齊國之前為了表示自己絕對沒有參與宋國之亂的想法,並沒有在西南部集結兵力,再加上之前墨家在莒城方向的挑釁,也使得齊國不敢調動大軍離開臨淄和東南方向。

是以六指得以從容地修築營地、加固浮橋、穩固後方,然後圍攻成陽,用最猛烈的火炮攻城震懾一下各個諸侯國。

……

南線,隱陽,或者叫召陵,後世的漯河。

楚國的大軍在此集結。

重組的陳蔡之師成為了這一次對魏韓作戰的步卒主力。

其余方向的楚軍和魏韓軍像是有默契一般,並沒有調動。

魏韓和楚都很默契地想要把這場戰爭控制在有限的範圍之內,既是要控制在有限的範圍之內,就不得不又重新采取春秋時候類似於約戰的方式。

若不采取這種有些復古的戰法,局面很可能不受控制,使得戰局超出魏楚韓三方的預料。

楚王不希望戰爭擴大,而是希望這是一場關於鄭地瓜分的戰役。

魏韓也是一樣的想法。

如若不然,那將是一場從魯山一直延續到許的綿延數百裏的戰場,側翼中軍主攻佯攻的配合,將會卷入魏韓楚三方近乎大半的軍事力量。

這對於“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可能是楚國不可接受的。

這一次楚國集結的野戰部隊約有四萬,不包括支援的農兵輜重。

其中還有一部分精銳的楚王車廣騎兵車兵、以及一部分手段相當可以的弓手。

此時的火藥使用技術下,魏韓楚三方的弓手都是強於他們的火槍手的,只不過精銳弓手的數量不多,用一次就要消耗許多,那不是各國可以支撐的起的。

訓練這樣的一批合格的弓手,至少需要四五年的時間。

的確,經過四五年訓練的弓手強於火繩槍手,然而面對火繩槍三個月的訓練周期,弓手已經越發難以適應烈度越來越大的大爭之世了。

現在楚軍正在修築營壘,他們作為戰役的發起方,是要選擇主動進攻的。

但是在進攻之前要先準備營地,而且還要等待墨家支援的炮兵騎兵和一部分工兵。

墨家支援的幾個野戰的炮兵連隊已經抵達了陳地,而數量大約四千多的騎兵尚且還在行軍的途中。

數量越少,行軍的速度越快,而且炮兵是先啟程的,數量少集結起來也容易。

這一次楚國算不得名將雲集,主要還是楚王中樞核心的一些貴族為主,楚王並沒有親自指揮作戰,而是將作戰的全權交給了和魏韓談崩了而返回的大司馬。

楚王仍然留在陳地,應付後續的一系列外交縱橫。

楚王既然選擇了魯陽等方向采取屯兵防守並不進攻的方式,也就說明白了楚國的底線,並非是想要鄭國全境,而只是想要許等對於楚國而言至關重要的城邑。

楚王對於這一次對魏韓作戰還是很有信心的,魏韓方能夠集結的野戰兵力也就五六萬,數量上和楚國差不多。

但質量上,精銳的武卒並不多。

楚國最弱的騎兵,有墨家幫忙支援的數千非正規騎兵,至少能夠做到和魏韓聯軍的騎兵抗衡。

野戰炮兵的數量上在有墨家支援的情況下也是優於魏韓的。

墨家已經答允了楚國出兵成陽,並且按照之前的約定,現在應該已經出兵了,魏韓一方也絕對不希望這場仗打的超出控制。

……

楚國下蔡之北。

一列騎兵正沿著楚國內較好的一條道路行進。

庶俘羋的騎兵旅和另外兩個現役的騎兵旅一起,作為這一次支援楚國的騎兵主力。

他們啟程的時間比那些數量更少的工兵和炮兵要稍微晚一些。

不過在從泗上到下蔡的這一段路,庶俘羋感覺就像是和在泗上行軍沒有太大的區別。

淮河一線雖然屬於楚國,但實際上泗上的影響力更大一些。

楚國的精華地區在江漢,而泗上的都城在彭城,對於淮泗的影響力自然是墨家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