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應對(下)(第2/2頁)

至於入城的手段,那就不是他要管的事。

得到了新鄭防禦戰的新局面之後,適立刻又派人將消息傳遞回彭城,同時派人日夜不停地將消息告訴楚王。

宋國既為天下之中,商丘又是宋國之中,商丘的位置便和徐州、鄭州都很近。距離楚王現在逗留的周口也不遠。

墨家總有自己的規矩,有些事適不能一個人決定,他很清楚墨家發展壯大的原因不是在於人才鼎盛,而在於強大而又在此時顯得繁瑣嚴苛的規矩。

兩日後彭城那邊就傳來了消息,討論之後認可了適對鄭國事的看法,明確了路線,剩余的細節就要靠這邊再行操作。

適接到彭城那邊星夜不停送來的消息後,便讓這邊的負責情報的人主持對楚談判,派出了在墨家內部算得上是有分量的人前往陳地,至少要做到級別足夠和楚王直接談。

……

陳地,楚王這些天可謂是將驚、怒、喜、憂四種情緒經歷了一遍。

聽聞魏韓忽然出兵鄭國,驚。

知道魏韓瓜分弱雞鄭國沒叫上他,要和硬茬子的墨家對抗卻急匆匆地請楚人會盟,怒。

聽到了墨家的人在新鄭組織了防禦,使得魏韓暫時不能破城,使得楚國幹涉和得利的可能更大,喜。

百余名墨者竟然能讓混亂驚恐毫無戰心的新鄭很快穩定、能夠在絕境之中想到辦法守城竟使得魏韓十萬大軍、三萬戰兵難以破城,憂。

魏韓是楚的敵人,泗上墨家也是。

楚王看到的是魏韓之晉亡楚之心不死;也看到了冉冉升起如日中天的墨家發動民眾的可怖力量。

這幾天墨者的使者經常前來,提出了好幾個解決方案,楚國都不可能接受,有些明顯就是墨家知道楚國不可能接受卻偏偏提出來的。

這些天雙方的接觸頻繁,但是終究級別不夠,只能談談一下概略上的問題。

這一日墨家終於派來了級別足夠的人物,看得出墨家是真的想要解決這個問題了。

時間緊迫,楚王明白一旦新鄭被攻破,楚國再想幹涉就不容易了。

楚王的底線,是鄭國滅國可以,但南部的幾座城邑得給楚國。

依靠楚國自己的力量,肯定不行,所以楚王急需墨家的表態:他要的只是墨家的表態,以此來威懾魏韓,從而使魏韓吐出來幾座對楚國防禦至關重要的城邑,而不是真的要和魏韓開戰。

之前派出的第一個非官方前往商丘的使者故意用道義之類的言語刺激適,也就是為了用道義逼適表態會幹涉鄭國。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道理,楚王明白,他也明白墨家又何嘗不是盼著魏楚韓開戰呢?

越是如此,他越不想開戰;但越不想開戰,便要越表現的想要開戰。不如此,不能從魏韓嘴裏用談判的方式獲取利益;不如此,就不能威懾魏韓。

互相欺騙、互相利用、爾虞我詐、各取所需,這就是禮崩樂壞之後的天下。之前禮未崩樂未壞的時候不是沒有,但之前還需要做做表面功夫,現在根本不需要做了。

現在新鄭城邑暫時守住、魏韓聯軍攻城不順的消息傳來,楚王已經沒有辦法指責墨家以占據道義高地了,最起碼墨家的人在那邊組織守城了,而且卓有成效。

這時候再想要指責墨家從禽子去世後開始修正、只是喊著非攻卻不幹非攻之事的話語就不能用了。

現在墨家派出級別足夠的人來談判了,楚王也必須為自己的談判定下底線和應對方式。

即要口號喊得震天響,要作出出兵的態度,要大張旗鼓地和墨家會談作出要幹涉的態勢,但是卻絕不可能和魏韓打一仗而讓墨家在旁邊看熱鬧。

要用假裝要和魏韓開戰並且獲得了墨家秦國支持的假象,逼著魏韓吐出來楚國必須要握在手裏的潁水洧水的交匯地。

至於法理,也很簡單。當年王子定事變後駟子陽對楚開戰,一些親楚派的貴族被清算逃亡到了楚國,那麽建立一個名字仍舊叫鄭的楚縣正可以。

楚國一直都是這麽幹的,楚國之前要當小西周,滅國之後不是置縣,而是縣和封國並行,一些國的爵位還保留著祭祀和傳承,但同時又有楚人為縣公的縣。

這樣一來,示好於鄭國舊貴族,一些鄭國貴族和士人就會選擇站在楚國一邊,終究楚國保留了鄭國的祭祀,也會使得鄭地成為將來抵抗魏韓最堅決的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