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演練(第3/3頁)

“物價自然穩定,自從幾年前咱們打擊過一次糧食投機之後,商人們也都明白,就他們那點資本,想要和咱們對抗,實在是自尋死路。糧、棉的物價如今都穩定,商人也很聰明,不敢投機糧食,因為他們的那點資本,想要投機囤積,我們只需要一個大倉的存貨就能把他們壓死。”

“倒是之前有謠言,說我們要發行利天下債,這捕風捉影的事,自從碭山被圍之後,打聽到人極多,更多的商人手裏捏著黃金和銅,想要投利天下債中,以求獲利。”

“商人對我們的信心充足,至少現在是充足的。他們可不會去管自己是出生在洛邑還是安陽;臨淄還是郢都,他們需要的只是利益。如果戰爭能夠給他們帶來利益,那麽他們就樂於投資。”

“其實我們都清楚,就算是現在,我們還沒有真正的總動員。連利天下債和糧食價格管控法令都沒有實行,這算什麽總動員?”

商人重利,當年中山復國一事就展現的淋漓盡致。

中山復國,是墨家牽頭,商人出錢、墨家出武器,愣生生把魏國在中山的統治終結。

商人才不會管中山復國對於利天下的意義,他們在意的只是中山君給出的專營權作為抵債的利益:鹽、鐵、馬匹、毛皮這些東西的專營權,抵償了當年商人的貸款。

如今泗上這邊也是一樣,宋國對於商人而言最大的誘惑,在於土地。

在保證一部分農民分到土地的前提下,大量逃亡貴族的土地都要被拍賣,這是商人們在意的利益,所以碭山被圍宋國局勢穩定的前提下,商人們對於泗上的征戰是支持的。

同樣是土地,在宋國和在南海的價格是不同的,在宋國若有千畝土地,種植燃料、棉花、糧食,依托著泗上的工商業消耗,那是穩賺不賠的。

而且宋國並不缺乏人口,尤其是如果墨家選擇不接管宋國只是在保障自耕農、工商業者利益的前提下進行變革,農家所代表的那些失地農民的力量是不足以掀起大浪的。

只不過關於發行利天下債券的說法也只是個市井傳聞,但從商人的關切程度上看得出來商人對於泗上的實力很是信任,只要經濟不誇足以支撐,那麽泗上就出不了什麽大亂子。

泗上如今的工商業品的利潤所得,大體上是一種三足鼎立的方式。

宋地齊西南淮水流域是一部分市場;泗上內部是一部分;南海以及南海周邊的蠻荒地區是一部分。

只要泗上這邊不出現敗亡的表現,那麽對於商業的影響雖然有,卻也不足以傷筋動骨。

這一次泗上算是面臨一次不大的危機,畢竟有點和各路諸侯開戰的意思,適覺得這也算是一個演練。

動員、農業、工商業、民心、輿論等等一系列的演練,使得泗上的執政集團能夠吸取經驗,學會處理,以為將來真正開戰做足準備。

商人階層,墨家信不過,但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求利。

就像是當年中山復國事,魏國的商人大量投資中山以牟利。

這事放在泗上,也是一樣的,指望他們有利天下之心那未免太過幼稚。

只要有利可圖,可能這邊泗上正在和魏國交戰,泗上的商人就能把糧食運送到魏國的城邑中。

然而只要泗上能夠一直勝利,讓大部分商人感覺這時候投資其余諸侯無利可圖,那就足夠。商人喂不飽,但此時的天下是個比爛的天下,泗上不是商人的理想國,卻至少比諸侯那邊要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