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演練(第2/3頁)

“我們囤積的糧食,倒是足夠我們維系一場五年的對峙,但是時間長久,於我們並不利,實在是消耗巨大。”

不只是主管農業稼穡事的部首對於這一次總動員頗為緊張,連同主管後勤、商業、手工業、財政稅收等等部門的負責人,都是差不多的態度。

不是說過不下去,而是這種總動員不可持久,真要是按照這種方式,要麽徹底轉入戰時體制,拼十年放棄其余,擊敗各國諸侯;要麽就提早解散這種動員。

泗上這幾年的富庶生活,除了本身的技術優勢和工商業發展之外,對於天下局勢的判斷以及更為合理的征召體系有極大的關系。

如果持續動員,泗上的經濟必然要受到極大的影響。

尤其是一方面總動員,一方面又不繼續擴大轄地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如果總動員兩三年能夠攻下楚齊等大國其一,那還好,更多的人力物力和土地會緩解這種壓力。

可現在只是在嚇唬各諸侯,每一天動員起來的士卒消耗的糧食、布匹、火藥就是個極大的數字。

這又影響到了明年的農業、工商業、貿易,確實難以為繼。

適想了一下,解釋道:“我們困難,諸侯更困難。我們總動員之下,憑借我們的人均生產力,依舊可以維系。但諸侯則不然。”

“如果他們決心幹涉,那麽加上後勤、輜重、補給、民夫,至少需要三十萬左右。”

“我說這三十萬,包括戰兵和輜重、民夫、役卒的聯軍數量。而這三十萬,也只能維持和我們在宋國對抗,想要擊敗我們只怕還要加征二十萬。”

這個數字看似可怕,實際上真正的戰兵沒有多少,主要是後勤輜重,這是人數的大頭。

歷史上秦趙戰長平,到最後都已經是強弩之末,糧食撐不下去,再打下去明年就要鬧饑荒。

而且泗上這一次展示了攻城的能力,五年前展示了野戰的能力,諸侯之間勾心鬥角,必須要合兵一處才敢與墨家對抗,否則會害怕被各個擊破。

合兵一處,消耗的物資會成倍增加。

區區五十萬包括役夫民夫的農兵想要鐵壁合圍,那也是空想,一旦露出空隙以泗上的戰略機動能力就可以單獨擊破。

碭山一戰,就是為了告訴諸侯,不要試圖分兵,真要幹涉宋國和泗上開戰,做好合兵的準備。

兵力越多,準備的時間就越久,留給泗上的機會和破局的可能就越大。

從情報上得來的消息只能作為一個參考,也是在考驗墨家高層對於戰略的判斷。

面對不少人希望這就解除動員令的想法,適可以理解,但又不得不多說。

“動員這麽多人,對我們而言,可能只是經濟凋敝,民生受到影響。但對於諸侯國而言,可能就是一旦不能速戰速決,那麽明年很可能就要出現饑荒和內亂,尤其是我們的道義如火傳播的情況。”

“國內越亂,我們的道義傳播的越容易,這都是要考慮進去的。”

“現在宋國的局勢已經穩定,但我們暫時還不能撤銷總動員,還要繼續維持一段時間。”

“我看這樣,除了主力的幾個軍團外,剩余的動員兵力,在不解散建制的情況下,平均分配到各個村社,幫助種植收割,保證秋麥的種植。”

“軍中割麥,本為軍務,以往鄭周交戰也曾互相割麥,我們義師的士卒也都是農民出身,割麥種麥也非難事。”

“雖說從請報上判斷魏韓未必出兵,但這種不出兵是因為各種因素作用下的結果。”

“我們的動員、宋國局面的快速穩定、魏楚之間的矛盾、我們展示出的軍力種種,缺一不可,互相作用,才有了這樣的結果。”

“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如果我們現在撤銷動員,那麽在宋國這件事上我們的底線也就暴露無遺,對於今後的談判斡旋,並不有利。”

“宋國這件事,終究需要各國出面來解決。想要退一步,必須要先進兩步。”

“我們的底線,是保持宋國中立、各國不得幹涉、承認宋國的政變。但為了讓各國認同這個底線,我們要做出的態度是要比這個更進兩步才行。”

“商人售賣,還知道坐地起價、就地還錢呢。這種談判,也是一樣的道理,哪有直接給最低價的?”

如果持續動員,農業肯定是要受到影響的,即便是下達行政命令要求各個鄉裏村社都種植足夠數量的土地,這也會因為人手不足導致極大的困難。

不過以這些年的存糧、以及如今的土地數量,就算減少一定的種植,在稅收體系和物價體系之下,泗上這邊可以比各諸侯支撐更久。

適望向了主管財政工商的市賈豚,問道:“商人那邊情緒如何?”

市賈豚笑道:“商人重利,碭山之圍的消息傳來,他們奔走相告,都很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