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和則得利(第2/2頁)

“那一千五百支,倒是可以在秋天之前送來。”

“至於交易的貨款……金銅都可以直接運走。糧食的話,恐怕需要在這裏停留一段時間,以便在南海組織人來運輸。那三千人口,可能也暫時需要在臨武境內。”

臨武君奇道:“樂昌峽不是還未修完?正是缺人的時候。”

商隊的人回道:“自然缺人。可是糧食轉運不足,若是貿然將人送過去,又恐糧食接應不上。”

“武江雖通南海,可是沿路都是逆流而上,山高水急,運輸頗為不易,整個南海都在為此事忙碌,實在是抽不出更多的人手。兩萬多人已經是極限,再多下去,每年耗費的糧食不計其數,實在是支撐不起。”

他這麽一說,臨武君就更加放心,他也算是軍伍出身,知道後勤對於征戰的作用。

兩萬人的民夫在樂昌峽修築,南海地區就已經捉襟見肘,若是真的有什麽征伐之事,需要的後勤人員就需要更多。

自己守在臨武,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逆流而上,墨家也不是可以輕易攻下的。

至於宋國內亂會不會牽扯到臨武,臨武君覺得只要派人監察一下樂昌峽的工地就可以知曉,如果那些人暫時停工轉而負責後勤輜重,那自己提前準備也來得及。

商隊的人給出的解釋,臨武君深信不疑,又問道:“糧食可以暫時存放在這裏,但是需要提前交割,一切損耗由你們承擔。那些人口……過一陣就要送到。”

“這些人需要吃飯穿衣,總不能夠由我來養著,暫時也沒有什麽活計給他們做。”

商隊的人便問道:“那先留一部分在臨武是否可以?您也知道,我們在湘水上遊有一座造船作坊,如今湘水、大江、洞庭貿易往來頻繁,這裏又多巨木,最近正需要增加人手。”

這也句句屬實。

陳蔡兩國因為借助王子定之亂支持王子定復國成功後,蔡國的祭祀仍舊保留,但是大量的人口被遷徙到了湖南地區的高蔡,作為楚國的附庸國繼續存在,但是楚國在那裏也有郡治,屬於封國和郡治並存的情況。

隨著大量人口遷徙過來,高蔡、長沙、衡陽等地已經逐漸成為了楚國的糧倉。

故所謂讎、龐、長沙,楚之粟也。

洞庭湖上遊的沅水,又是楚國對抗巴國的重要前線,背靠著蔡國移民發展起來的糧倉,守著洞庭湖的上遊,附近又有金礦、朱砂礦和整個楚國最好的雄黃礦。

因為洞庭地區濕熱多蟲,能夠驅蟲的雄黃也是重要的戰略物資,所以楚國極為重視。

加上沅水再上遊有楚國重要的第二大銅礦麻陽銅礦,整個洞庭地區已經逐漸成為了和南陽地區等重的楚國重地。

經濟的發展、生產力的進步,各種工具的傳入,都使得以洞庭湖為中心的船運貿易急速地發展起來。

楚國本身造船技術是很好的,但是這些年還是不如急速發展起來的融合了楚國魯班、宋國墨翟這兩位木匠聖手的諸多弟子;融合了越國造船技術和一部分索盧參西行歸來的造船術的墨家造船術。

加上泗上的那種分工制作坊、水力鋸木廠等造船方式的效率提升,戰艦楚國自己建造,而商船大部分都是從墨家的造船廠購買。

臨武君的封地內就有一座造船廠,這座造船廠每年為臨武君帶來了不少的收益。

雖說這造船廠的所有者是商會,但是臨武君在其中也有一部分股份,加上一些重要的原材料比如木料等臨武君這邊有奴隸砍伐,每賣出去一艘船都會依著規矩給臨武君繳納一筆稅款,臨武君很是滿意。

商隊的人一說造船廠的事,臨武君便也覺得很好,便道:“如此也好。那裏可以安置一些人。只有一樣……嚴守規矩。”

“你們有你們的義,我們有我們的禮。你們在南海、泗上怎麽搞都可以。但在這裏,不要做一些蠱惑宣揚。”

“造船廠的一切往來,咱們之前也是說好的,都由專門的人負責采買。不要和本地的庶民過多接觸,將來這些人走的時候,也切記不要和本地的人宣揚你們的義。”

“若是宣揚,立刻趕走。”

這是早就定好的規矩,商隊的人連連點頭道:“這是可以放心的。我們自有規矩,和則得利嘛。”

臨武君也大笑道:“對啊,和則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