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和則得利

賣給泗上那邊,距離遠了,而且一般用人的地方都是人口密集區,逃亡什麽的也難。

加上畢竟不是泗上這邊抓的人,也沒有那麽大的恨意。

又說人人平等,並沒有奴隸的身份,但就是不給錢、不發地、不發農具,逼著他們成為“圈地之下的失地農民”一樣的身份:毛都沒有,不幹活就得餓死,但有個自由平等的身份,也就是農家所謂的虛偽的平等。

總歸這邊還是有希望的,幹幾年活就可以有合法的身份,享受國民的待遇和義務以及權利。甚至可能會分配土地,這個視情況而定。

從某個角度上說,這些人的生活水平比起以前是有所提高的,並沒有多少反抗的。

因為在青壯期一直在從事勞作,等到他們契約期滿有服役義務的時候,也基本不可能去服役,義師的主力還是自耕農和逃亡到這裏的封地農民或者是欠債農夫。

臨武君倒也不是沒想過墨家強大的宣傳和組織能力,每多賣一個人自己將來救越危險。

但再一想,長遠看誰都得死,他不賣別人也要賣,臨武不賣墨家可以去九疑去買,到時候別人強了自己弱了,那也沒什麽用。

用來換槍的這三千多人是他不久之前才在西邊山區抓的,其中還有半數的利潤需要給西邊的泉陵君。

泉陵就在臨武以西,又名九嶷山,那裏傳說中是舜帝南巡去世的地方,葬於九嶷,故以陵為名,又因為那裏算是湘水之源,故稱泉陵。

楚國在南方的另一個重要邊塞九嶷就在泉陵,那裏也和南海地區有著密切的貿易往來。

後世始皇帝開挖靈渠,就是稍微往西南一些。

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被南嶺所隔,臨武溝通的是珠江上遊的北江和湘水的支流;泉陵是溝通湘江和漓江的上遊。

此時漓江又稱麗水,因為附近河道多有黃金,故而也有不少聚落在那裏采金,泉陵君也有一部分收入。

韓非子曾用麗水淘金的事講過一個寓言,說是荊南之地,麗水之中生金,人多竊采金。采金之禁:得而輒辜磔於市。甚眾,壅離其水也,而人竊金不止。大罪莫重辜於市,猶不止者,不必得也。故今有於此曰:“予汝天下而殺汝身”。庸人不為也。夫有天下,大利也,猶不為者,知必死。故不必得也,則雖辜磔,竊金不止;知必死,則天下不為也。

墨家在南海的拓展,都是沿著河道進行的,主要也采用那種單獨的城邑控制一片範圍的殖民發展方式,因為城市人口比較容易管轄,也容易動員,而且廣袤的邊野地關下起來既困難也沒什麽收益。

正因種種原因,整個楚國邊境地區最為有錢的兩個封君也就是臨武君和泉陵君,和南海商會的關系也最為密切,因為涉及到切身利益。

人口、黃金,作為主要的支付手段,換回了兵器、火藥,也使得這兩個封君在楚國內部的發言權與日俱增。

對於泉陵君和臨武君而言,更多的火槍武裝更多的軍隊,更多的軍隊抓捕更多的人口,更多的人口換來更多的火槍,順帶還能作為奴隸在一些河道內淘金,這種畸形的發展模式帶來的一種擴張的繁榮,也注定楚國暫時沒有能力把這麽邊遠的地區作為本土直轄管理。

這種發展模式也注定了和南海這邊的聯系密切,不再是一個個單獨的封邑,而是因為貿易連成了一個統一的市場,如果樂昌峽和靈渠能夠提前出線的話更是如此。

因而臨武君不會去考慮賣人口給南海對自己將來有什麽影響,也不會考慮出國幹涉宋國的勝負。宋國距離這裏太遠,就算楚國輸了,他該是封君還是封君,該做貿易還是做貿易,只要確保墨家沒有在南海北上的心思就好。

至於將來,他考慮了也沒有用,如今的大敵不是咄咄逼人的泗上,而是懸在他們這些封君頭頂的變法利劍。

這三千支火槍,除了給泉陵君五百,自己留下七百,剩余的都會沿著湘水轉運到湘水下遊,那裏的封君也需要武器。

因為楚王授予墨家的免稅金節中不準販賣武器,所以這其中的很大部分利潤被臨武君之類的邊疆封君所得。

商隊負責談判的人在來之前就已經接到命令,允許和封君達成諸多包括武器在內的交易,聽聞臨武君說他負責運送,又是用南海急需的人口來支付,這正合其意。

臨武君見對方同意,便又問道:“不知道這批火槍什麽時候可以交易?我在這邊,也好有所準備。”

他還是想要試探一下墨家的意思,看看墨家在南海方向是否有準備動武的想法。

商隊的人爽快地說道:“三千支火槍,數量倒是不多。不過您也知道,沿著長江有諸多的關口,那裏是不能夠運送火槍的。南海的話,我估計倉庫中可以先支付一千五百支,剩下的需要從邗溝轉運到越地,再沿海送來。最遲也就到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