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六章 告子辯性(三)(第2/2頁)

“人性本身無善無惡。只有做法才有善惡,而善惡又是人定出來的。”

“所以,先有人,有人的那一刻就有人性,然後才有了天下制度,才有了善惡是非。周公制禮之前,難道沒有人嗎?上古時候,難道沒有人嗎?那時候不曾治禮,所以也就沒有現在的善惡。現在你怎麽能說,禮就是人性呢?是先有的人?還是先有的善惡呢?”

儒生道:“先有的善惡,然後才有的人。或者說,善惡是天命注定的,人出現的那一刻,也就有了善惡。所以禮法大於你們說的人性,至少也要等於。”

“上古時候,民眾聚聚而生,茹毛飲血,同做同勞,這就是因為善先於人。而現在人們忘記了善,缺乏教化,所以人人求利。”

“如果人人求利,那麽上古又怎麽會有傳聞中同做同勞的善政呢?”

告子道:“因為上古時候,人們不會種植、野獸遍地,人們離開了族群就無法生活。正是因為出於人性,出於人要活著、繁衍的欲望,才自化為了同做同勞的上古時代。因為那些想要出去自己生活的人,被野獸吃了、病了也沒人照料,那些人都死了,所以民眾出於人性自化為現在看來是大善之政的上古之時。”

他用“自化”來解釋,下面一些旁聽的道家學派的人紛紛點頭,認為墨家的道理還是很對的。

正是因為當時的情況如此,道家向來認為,聖人知道個屁?正因為沒有聖人,所以才得以萬物自化,出現了上古善政,要是那時候就有聖人,規定出現在的禮法規矩,人就要滅亡了。

許多道家學派的徒眾心道:萬物自化,你們墨家也是認可這個道理的。

告子又道:“如果禮是萬世不易的,那麽男女不親、衣著得體這些禮,作為上古最大的規矩,上古時候的人是可以存活的嗎?所以,禮不是萬世不易的,而是只是符合一定時代的。”

“世間的法令、政策,是可以依靠萬物自化,也是可以通過研究天志所知曉的。假如現在有一個人,知曉這樣的天志,回到上古之時,一樣可以達成萬物自化的效果,萬物自化和知曉天志之後理性說知推動演化的結果,是一樣的。”

下面的道家學派的徒眾紛紛笑道:“先把這些儒生辯下去,墨道之間的爭論是次要的,他們這些儒生懂個屁的自化?他們以為聖人天生就有的呢,他們以為禮法是先於人的呢。”

告子心想,你當我願意和你們辯論?主要是我是墨者,而且還是中央的委員,我說話得講政治,我說完自化必須就得接一句理性,不只靠自化可以達成,靠理性推理一樣可以,否則全都無為,農夫肯定寧可恢復封建宗法制的禮法也不願意工商業者搞的他們生不如死。

不接上這句,又是公開場合,日後被人揪著不放,那就麻煩了。

那儒生一聽告子這麽說,立刻又轉換了話題,大聲問道:“我就問你,畜生有沒有仁義吧?如果畜生沒有,那麽仁義是不是就是人的本性?人性本善!”

告子也大聲問道:“我說了這麽久,怎麽你還不明白?就算你說的仁義存在,那就像是吃屎對於狗一樣、遊泳對於魚一樣。籠統的講,吃屎是狗性,但是就一個吃屎不是狗的全部。魚也一樣,遊泳是魚的性之一,但只說遊泳那就不一定是魚。”

“就算你說的仁義假使存在,假使啊。那麽,仁義如果是人性,是不是沒有仁義的人,就不是人?正如,一個固定的點到任何一處的距離不是全部相等的,那麽這個圖形肯定不是圓。”

儒生道:“人都有仁義之心,只是藏在心底,你看不到,有時候也不表現出來。同情心,人人都有;羞恥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屬於仁;羞恥心屬於義;恭敬心屬於禮;是非心屬於智。這仁義禮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給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過平時沒有去想它因而不覺得罷了。”

“是人都有仁義之心,只不過仁義之心有時候可能不表現出來,所以你不能說他沒有。那麽,只要有仁義之心,那就是人。雖然這個仁義之心你看不到、有時候也不表現出來,但是肯定人人都有。”

“就像是你們墨家說的空氣一樣,你看不到、摸不到,但是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