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剛愎自用 失察失人(第2/4頁)

項羽大怒,使當陽君等擊關。

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項王怒,烹周苛,並殺樅公。

項王怒,欲殺之。

項王怒,欲一戰,漢王不聽。

項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詣城東,欲阮之。

項王大怒,乃自被曱持戟挑戰。

如此多的“怒”“大怒”,大多是由於項羽的自尊受到了傷害。項羽是個極其自尊的人,一旦傷了他的自尊,馬上就勃然大怒。看看我們日常生活中間那些最愛生氣的人,氣性大,愛大怒的人,也都是最自尊的人,在某種程度上,多多少少都是剛愎自用之人。別人做得不順心,別人說得不順心,馬上就發火。

失信:鐘離眛被疑

第四談失信。

項羽的失信主要指項羽很難相信別人。任何一個群體之中,總有兩類人,一類人是大多數的蕓蕓眾生,就是一般的人;另一類人就是才智之士,精英。這樣一個結構劃分,帶來一種什麽情況?有才之士很容易招嫉。這種招嫉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方面來自群體之內,比較有才幹的人,他的機遇比較多,他的機會比較多,他可能得到的也比較多。而其他的人可能機會少,或者機會來了,沒有抓住這個機會;所以,得到的也可能少。這是一種招嫉。

另外還有一種招嫉。兩個敵對的群體,比如說劉邦和項羽兩大集團,某一個群體中間的精英,就最容易招致對方的嫉恨。我們前面講過,範增在項羽集團中間應當說是一個最有謀略的人,雖然這個人的本事不是很大,但是他畢竟是項羽集團的唯一的謀士,這就招嫉了。

陳平在滎陽對峙之時和劉邦分析過項羽的性格,說他“意忌信讒”,行反間計可以使項羽上下不和。所謂“意忌信讒”,就是指一個人疑心太重,容易受讒言蠱惑,這是項羽性格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特點。

陳平之所以能獻出此計,原因是陳平在項羽手下待過很長時間,比較了解項羽。

劉邦聽了陳平的話,給了陳平四萬金,讓他放手實施反間計,而且不問他的支出狀況。陳平利用這些錢,離間了項羽和範增、鐘離眛(mò,音“莫”)的關系。

前面談到的陳平離間項羽和範增所使用的計策,實在不高明,但是,對項羽竟能生效,不能不說項羽非常容易信讒。

每一個人都會聽到讒言,但是,聽到讒言後的態度大不相同。有人信讒,有人不信讒;有人能夠分辨出讒言,有人不能夠分辨出讒言。

為什麽有些人信讒,有些人很難讓他信讒?

這和人的判斷力有密切關系。判斷力強,不容易“意忌信讒”;判斷力差,很容易“意忌信讒”。

同時,它和自信也有關系。沒有自信,容易信讒;過於自信,也非常容易信博。沒有自信,別人說什麽就是什麽,當然容易信博;過於自信,別人說什麽也聽不進,只聽符合自己判斷的話,自然也容易信讒。

我們再來看陳平如何離間項羽和鐘離眛。鐘離眛是項羽手下一員大將,非常善戰,多次打得劉邦狼狽不堪。陳平以重金收買項羽手下的人,散布謠言,“宣言諸將鐘離昧等為項王將,功多矣,然終不得裂地而王”,因此,鐘離眛等將領想和劉邦聯手消滅項羽,然後分了項羽的地。結果,項羽果然上當,不再相信鐘離眛等忠心耿耿的將領(項羽果意不信鐘離眛等)了。

其實,鐘離眛最忠誠。漢四年(前203),項羽第二次東歸打擊斷楚軍糧道的彭越,派了兩個庸才曹咎、司馬欣守成臯,這兩人僅僅五天就丟城自殺。項羽聽說成臯丟失之後,立即回師,趕回成臯時,“漢軍方圍鐘離眛於滎陽東,項王至,漢軍畏楚,盡走險阻”。楚軍在成臯的軍隊幾乎全部覆滅,唯有鐘離眛帶著自己的軍隊還在死守。如果鐘離眛要背叛項羽,豈不早就歸降劉邦了?如果鐘離眛是庸才,他能獨木支撐殘局,直到項羽殺回成臯嗎?可以說,鐘離眛是忠誠與才能兼備。

項羽死後,鐘離眛逃亡。鐘離眛早年與韓信的私交極好(素與信善),就逃到韓信那裏(亡歸信)。劉邦滅了項羽之後,仍然非常惱恨鐘離眛,得知鐘離眛藏在韓信的楚地,專門下詔書要韓信逮捕他。有人向韓信建議斬眛謁上,上必喜,無患。韓信於是親自來見鐘離眛。鐘離眛知道韓信的意圖後,對韓信說漢所以不擊取楚,以眛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於漢,吾今曰死,公亦隨手亡矣。乃罵信曰:“公非長者!”卒自剄。信持其首謁高祖於陳。上令武士縛信。韓信本想賣友自保,結果,逼殺鐘離眛,自己卻不免被捕。

項羽死後劉邦都不願寬恕鐘離眛,可見鐘離眛當年打得劉邦多慘。如此忠誠、善戰的部下,項羽不信任、不重用,竟然相信陳平的反間計,疏遠鐘離眛,自毀長城,多麽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