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李斯變節

秦始皇沙丘病亡後,他生前令長子扶蘇速回鹹陽處理後事的詔書並沒有發出,而是被趙高扣押。趙高非常明白,一旦扶蘇當上了皇帝,自己必定會受到冷落和排擠,所以,這道遺詔對自己是極為不利的。唯有扶立對自己言聽計從的胡亥,才有可能保證自己日後的飛黃騰達。於是,一個惡毒的計劃在趙高的腦海中逐步形成了。在大秦帝國最高權力的瞬間真空之際,趙高為了一己之私,為了自己的政治野心,三勸胡亥,威逼利誘,胡亥終於為趙高的話所動。同時,胡亥也意識到,若無丞相李斯的允準,此事萬萬行不通。

李斯的態度是這場政變的關鍵。但是,李斯是秦始皇身邊的老臣、重臣,執掌朝政數十年,對秦始皇忠心耿耿。易立皇儲,篡改遺詔,發動官廷政變,李斯會輕易答應嗎?野心膨脹的趙高將會怎樣說服李斯呢?

李斯的態度,是這場政變的關鍵與轉折。但是,在趙高說服了胡亥時,李斯還蒙在鼓裏。不明所以的李斯實際上已經陷入了一個進退維谷的尷尬境地。

趙高不廢多大口舌就降服了胡亥,但這只是完成了篡改詔書“萬裏長征”的第一步,李斯這道坎他也必須邁過去,否則,前功盡棄。因為李斯是秦始皇身邊的重臣、老臣,如果李斯不同意,胡亥同意了也是白搭。

李斯不像胡亥那麽容易被說服。李斯久經宦海,對秦始皇忠心耿耿,而且手握重權。但是,李斯也是凡人,也有權力欲望。

李斯和趙高的過招結果如何呢?

二人的過招經過了六個回合的往返搏殺。

第一個回合。

最簡單的方法往往是最有效的方法。趙高並沒有和李斯兜圈子,而是開門見山、單刀直人地對李斯說:皇上去世了,留下詔書讓長子扶蘇進京主持喪事,喪事完畢後即位稱帝,但是,這封詔書目前並沒有發出去。而且,皇上駕崩,他人並不知道,只留下一封賜給扶蘇的詔書,而玉璽在我手中。只要你和我口徑一致,我們就可以改立胡亥為太子繼承大統。你看怎麽樣?

李斯聽後大吃一驚,因為他從來就沒考慮過這種事情,怎麽回答趙高呢?

李斯斬釘截鐵地說:“安得亡國之言?此非人臣所當議也!”(《史記·李斯列傳》)

李斯警告趙高,你這是“亡國之言”!這不是我們當臣子的應該操心的。可見,李斯不為所動,趙高敗陣。

第二個回合。

趨利避害是人的軟肋。李斯也有弱點,他當年奔赴秦國的初衷是“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就是他的老鼠哲學。

所以,第一個回合,趙高雖然碰了個大釘子,但他並沒有泄氣,這是早在他意料之中的。他深知李斯也像常人一樣知道趨利避害,所以,第二個回合,一開始趙高一口氣問了五個問題:

您的才能和蒙恬相比怎麽樣?

您的功勞和蒙恬相比怎麽樣?

您的謀略和蒙恬相比怎麽樣?

您的人氣和蒙恬相比怎麽樣?

您和扶蘇的關系和蒙恬相比怎麽樣?

獄吏出身的趙高思路清晰,問的這五個問題個個見血,直指李斯要害。

才能、功勞、謀略、人氣、和扶蘇的關系,李斯和蒙恬相比究竟如何呢?

李斯與蒙恬相比有三不如:一是家世功勛不如蒙恬,二是人心向背不如蒙恬,三是和扶蘇的關系不如蒙恬。

李斯原本為上蔡布衣,起步時最多不過是一個小地方上看不到發展前途的“小公務員”,他是單槍匹馬來秦國闖天下的,完全是依靠個人的努力與智慧,才得到秦始皇的賞識提拔而得以發跡的。蒙恬不同,蒙恬家族三代(蒙驁,蒙武,蒙恬、蒙毅)是兼並六國的功臣名將,是幾代秦王的股肱之臣,為大秦帝國的建立立下了卓著功勛,這種家族優勢絕非李斯所能相比。

這一點毫無疑問。

李斯力主焚燒詩書在天下人尤其是讀書人心中留下了難以清除的不好名聲,這種惡劣印象甚至一直持續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李斯一直主張以法治國,是強硬派。所以,李斯自己應當知道在得人心方面遠遠不及蒙恬。

皇長子扶蘇和蒙恬的關系是李斯的一大心病。在李斯和扶蘇的關系上,最大的問題是政見不同。扶蘇和李斯的共事是比較早的,秦始皇坑術士之時,扶蘇進諫勸阻。可見,扶蘇至少此時已經參與朝政了。如果此推論成立,那麽,扶蘇與李斯至少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已經同朝共事了。

但是,在那年秦始皇一怒之下大坑術士,扶蘇極力勸諫,而此時的李斯卻沉默不語。坑術士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的一件大事。李斯在秦始皇坑術士之時的態度,是支持,還是不敢表示反對?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李斯支持秦始皇坑術士的可能性很大。從建言郡縣制到主張焚詩書,秦始皇和李斯的見解都高度一致,他們都是極端獨裁的提倡者、施行者。因此,在坑術士這一問題上,李斯與秦始皇意見一致的可能性遠遠大於分歧。這種政見的不同自然導致了李斯與扶蘇關系的不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