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六世余烈(第2/5頁)

甘茂說,要攻韓國,必須聯合魏國。甘茂與另一位副使向壽一塊兒來到魏國遊說魏王。到達之後,甘茂卻對向壽說,你回去,就說魏君已經同意聯合攻韓了,但是,一定要告訴秦武王攻韓之事行不通。只要你這樣說了,將來事成了,功勞全歸你。這位副使欣然同意,按照甘茂的交代向秦武王匯報。秦武王覺得很納悶,既然魏國允諾聯合攻韓,為什麽還不能攻呢?

甘茂一回國,秦武王馬上召見了他。甘茂回答,宜陽是一個大縣,戰略儲備非常充足,名義上是縣,其實相當於韓國的一個郡。如果現在我們去進攻,很難得手。

接著甘茂就給秦武王講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曾參殺人。當年,曾參在費地居住,費地有一個和曾參同名的人殺了人。於是有人告訴曾參的母親,曾參殺人了。曾參的母親紋絲不動地在織布機上織布。一會兒,又來了一個人告訴曾參的母親,曾參殺人了。曾參的母親還是鎮定自若地織布。一會兒,第三個人來了,告訴曾參的母親,曾參殺人了。曾參的母親立即扔下手中的布,翻墻而逃。曾參是歷史上有名的賢人,曾參的母親又是那麽了解自己韻兒子,聽了三個人的傳話,就誤認為曾參真的殺人了。甘茂對秦武王說,我沒有曾參那樣的賢能,大王您也不能像曾參的母親信任自己的兒子一樣信任我。我只怕率兵攻打宜陽,大王最終也會像曾參的母親一樣不信任我。

第二件事是張儀無功。張儀為秦國立了大功,西並巴蜀,北開西河,南取上庸,但是,天下人都認為是先王賢能,而並不將主要功勞歸於張儀。

第三件事是文侯燒信。魏文侯當年派樂羊攻打中山國,打了三年才把中山國給滅了。樂羊回師的時候高興得很,以為自己立了大功。面見魏文侯之時,魏文侯拿出整整一筐針對樂羊的告狀信讓他看。樂羊嚇得拜倒在地,連連說,這不是我的功勞,金是大王的功勞(此非臣之功也,主君之力也——

《史記·樗裏子甘茂列傳》)。從這件事可以看出,任何成功都不是一個人的成功。而是一個團隊的成功。其中。領導的支持與信任最為重要。不要總以為自己立下了多少功勞,而是應當看看當你拼搏之時領導對你的支持有多大。

說完這三件事後,甘茂接著說,我甘茂是個外來之臣,如果率兵去攻打宜陽,最擔心有人告我的狀,而且大王一定會聽信這些話。這樣,大王便會背著一個欺騙魏王的名聲,而我也會落得一身誹謗。所以,雖然魏國同意和咱們聯合攻韓,但是,這一仗我不能打。秦武王聽完後,對甘茂說,我和你先訂一個君子協定,你就放心去攻打韓國吧。

直到這時,甘茂才率兵攻打韓國宜陽,打了五個月,還沒有攻下宜陽。秦武王果然收到很多告狀信,於是他下令甘茂退兵。甘茂說,協定還算數嗎?秦武王這才又派重兵增援甘茂,最終甘茂殺了六萬韓國士兵,攻下了軍事重鎮宜陽,洞開了韓國的西大門,秦兵從此可以暢通無阻地直插韓國的腹地。

秦武王這樣一位在位僅僅三年的青年君王,在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大業中也鐫刻下自己的名字,留下自己的一份業績,為秦國兼並六國圓滿地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第四位,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時代,秦國對六國已經占有壓倒性優勢。此時的秦國國君應當繼續東進,打垮六國的軍事力量,為最終兼並六國做好充分的準備,這是秦昭襄王所應當承擔的歷史使命。秦昭襄王不負歷史重托,他多次任用魏冉為相,提拔白起為將,持續攻打三晉。白起伊闕一仗,打敗韓、魏聯軍,殺死二十四萬人。秦趙長平之戰,白起坑殺四十萬趙兵,趙國一戰就損失了四十五萬精銳,實際上已被打垮。此時的天下只有趙國是秦滅六國的最大障礙,秦昭襄王基本摧毀了趙國的有生力量,使六國之中再沒有一國能夠和秦國單獨過招,這進一步造就了秦滅六國的歷史大趨勢。

此外,秦昭襄王又任用範雎為相,采納了範雎著名的“遠交近攻”策略,制定了秦滅六國的大政方針。正是“遠交近攻”四個字改寫了中國的歷史,使秦國兼並六國統一天下有了一個總體戰略方針,也使秦滅六國的大趨勢日趨明朗。

第五位,秦孝文王。

秦孝文王是秦王贏政的祖父安國君,正式在位時間僅有三天,因此未有政績,也未有敗績,其實可以忽略不計,姑且一並稱之為明君吧。

第六位,秦莊襄王。

秦莊襄王即異人,是被呂不韋成功包裝並推上王位的一代秦君。雖然他的在位時間和秦武王一樣短暫,但是,他也絕非尋常之輩。秦莊襄王面臨的任務也是繼續秦國的擴張大業,鞏固秦國統一天下的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