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神聖裁判機關”宣告文暗藏玄機(第6/17頁)

[44]《應夔丞致趙秉鈞密電》(1913年1月25日),見《宋案證據之披露》,《民立報臨時增刊》1913年4月27日,第2頁。

[45]至公:《刺宋案證據之研究》,《亞細亞日報》1913年4月30日,第1頁。

[46]《歡迎國會團第一次宣言書》,北京市档案館,國民共進會全宗,档號J222-001-00005。

[47]《旅滬團體聯合部致國民共進會函》(1913年1月23日),北京市档案館,國民共進會全宗,档號J222-001-00011。

[48]《第二十一件 應夔丞致朱經田信稿一紙鈔致趙總理信稿一紙》(1913年1月25日),《前農林總長宋教仁被刺案內應夔丞家搜獲函電文件檢查報告》,第18頁。

[49]陳錫祺主編《孫中山年譜長編》,中華書局,1991,第766—767頁。

[50]陳錫祺主編《孫中山年譜長編》,第762頁。

[51]《黃克強亦避嫌疑》,《新紀元報》1913年2月13日,第2頁。

[52]《孫中山消弭歡迎國會團之用意》,《大公報》1913年2月17日,第4頁。

[53]《北京電報》,《民立報》1913年1月25日,第5頁。

[54]《鐵證·第三十七件應犯寄朱姓信稿一紙並附寄趙犯信稿一紙》(1913年1月25日),《中華民報》1913年4月27日,第12頁。

[55]《北京電報》,《民立報》1913年3月28日,第3頁。

[56]《第二十二件 應夔丞呈制定憲法稿三紙附原稿一紙》(1913年1月30日),《前農林總長宋教仁被刺案內應夔丞家搜獲函電文件檢查報告》,第20頁。

[57]《第二十五件 洪述祖寄應夔丞信一紙信封一個》(1913年2月1日),《前農林總長宋教仁被刺案內應夔丞家搜獲函電文件檢查報告》,第22頁。

[58]《第二十六件 洪述祖寄應夔丞信一紙信封一個》(1913年2月2日),《前農林總長宋教仁被刺案內應夔丞家搜獲函電文件檢查報告》,第23頁。按“迳”字未改為“徑”,以維宋案重要證據資料原貌。此類情況下同。

[59]超然百姓姚之鶴:《宋案證據平議》,《大自由報》1913年5月11日,第10頁。

[60]《宋遯初先生遇害始末記》(續),《國民月刊》第1卷第2號,1913年,第14頁。

[61]《宋遯初先生遇害始末記》(續),《國民月刊》第1卷第2號,1913年,第14頁。

[62]《第二十七件 應夔丞寄國務院東電稿一紙》(1913年2月1日午刻發四等電),《前農林總長宋教仁被刺案內應夔丞家搜獲函電文件檢查報告》,第23頁。

[63]至公:《刺宋案證據之研究》,《亞細亞日報》1913年4月30日,第1頁。按戴季陶作為《民權報》主筆之一,雖然被一些輿論視為歡迎國會團最初發起人之一(《南方真象記(續)·歡迎國會團之歷史》,《北京時報》1913年3月3日,第2頁),但實際上據吳稚暉講,戴季陶對此事並不很積極。(《吳稚暉與歡迎國會團》,《中國日報》1913年1月28日,第2頁)應夔丞“另籌對待”戴季陶,除了與應對歡迎國會團有關外,可能也與二人因其他事交惡有關,共進會档案中存有一封戴季陶致應夔丞的措辭極為激烈的手簡,可證二人關系非常緊張。該手簡未署時間,但從戴季陶以“仁兄”稱呼應夔丞來看,應寫於宋教仁被刺之前,手簡內容如下:“夔臣仁兄大鑒:前夜約定由兄再致信姚勇忱解釋前此之無理,而迄今並未有信,知真以木雞視我矣。吾輩為人,宜光明磊落,而信義尤為人根本,根本一誤,萬劫莫復。詩賦《相鼠》,‘國重四維’,兄亦事業界之人物,何竟專以此種手段為生活。誤矣!誤矣!天仇年少狂生,不知世間有富貴二字,無論對人對物,必持公平。若徒以無味之手段待天仇,豈非大謬。此次之函,請以天仇對於兄之忠告視之,不然世界有破壞之日,人生有終極之期,一旦‘裁判’(耶蘇教言)之期臨頭,徒增罪惡。痛矣!此候公安。弟戴天仇頓首。”見《戴天仇致應夔臣手簡》,北京市档案館,國民共進會全宗,档號J222-001-00010。

[64]方祖燊:《三湘漁父——宋教仁傳》,第483頁。

[65]《大總統將頒憲法起草之命令》,《大公報》1913年1月12日,第4頁。

[66]《擬設憲法起草委員會》,《大公報》1913年1月21日,第4頁;《大總統對待歡迎國會團之辦法》,《大公報》1913年1月26日,第3頁。

[67]《第二十二件 應夔丞呈制定憲法稿三紙附原稿一紙》(1913年1月30日),《前農林總長宋教仁被刺案內應夔丞家搜獲函電文件檢查報告》,第20頁。

[68]《第二十二件 應夔丞呈制定憲法稿三紙附原稿一紙》(1913年1月30日),《前農林總長宋教仁被刺案內應夔丞家搜獲函電文件檢查報告》,第20頁。

[69]《第三十件 洪述祖寄應夔丞信一紙信封一個》(1913年2月□日),《前農林總長宋教仁被刺案內應夔丞家搜獲函電文件檢查報告》,第25頁。按此函信皮有“京洪緘”字樣,並有郵局“二月初四日”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