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第6/60頁)

如今任務完成,東都這片是非之地,也不可久留,於是,李世民準備撤。在撤之前,李世民預測,東都方面一定不會輕易讓他們開溜,一準兒出來追一追,於是,他提前在洛陽城西南,安排下了三道伏兵。

果不出李世民所料,他們剛撤,洛陽城內就由段達率軍一萬前來追擊;同樣不出李世民所料,段達被三道伏兵襲擊,遭遇大敗,而後李世民回軍反擊,一直殺到洛陽城下,幹掉隋軍四千余。然後,李世民還奪取了新安和宜陽二郡,安排部下駐守,以此作為日後平定東都的前線基地。

再然後,李世民就撤了。

李建成和李世民來而又返,讓本就緊張的東都局勢顯得更為凝重。

困守東都的一部分將領,已經喪失了守城的意志,他們本打算投奔李家軍,但馬屁拍到了馬蹄上,李家軍眼下對東都根本沒有興趣,來看了看之後又走了;那該怎麽辦呢?段世弘等人認為——沒有李世民,不還有李密麽?於是,這幫人就開始秘密謀劃,準備跟李密裏應外合,在四月二十日晚迎接李密入城。

可悲的是,計劃提前暴露,楊侗提前得悉,而王世充則奉命將其一網打盡,原本準備進城的李密,聽說臥底暴露,也就取消了原定計劃。

這是一次謀反未遂,但是,這次未遂事件,卻意味著在東都的相持戰中,李密開始慢慢占據了上風,而政府軍日漸勢弱,看起來勝負已分。

李密要贏了?至少連李密都沒有這麽認為。在東都跟隋軍主力的反復相持,雖然李密逐漸占據了上風,但是,聰明的李密不會看不出,真正在過程中獲利的,並不是他,而是那些冷眼旁觀坐山觀虎鬥悶聲發大財的人。

因此,在跟東都相持的同時,李密也在加緊政治攻勢。

在李淵剛起兵時,李密曾經提出過要李淵親往河內締結盟約,當時李淵以“汾晉左右,尚須安輯;盟津之會,未暇蔔期”為由加以拒絕,如今鬥轉星移,李淵已經入據長安,並且擁兵數十萬,成為大敵;而在洛陽以東,竇建德等勢力雖然口口聲聲表示擁戴,但是,李密也明白,此人擁戴是假,利用李密吸引隋軍火力,默默積蓄力量、發展自己,才是真。長此以往,難保竇建德不會成為第二個李淵。

李密準備怎麽辦呢?也沒什麽好辦法,跟當年對待李淵一樣,派人前去說降,讓竇建德前來面見李密,然後……

李密派去的使者,一如既往,是他手下的頭號說客,房彥藻。

該年二月,房彥藻和鄭颋從黎陽出發,向東挺進,開始他們的外交攻勢。房彥藻最早說服的,乃是梁郡(河南省商丘市)郡守楊汪。

這位楊汪同志,跟李密乃是“老相識”了,更準確的說,“老冤家”了。想當年楊玄感兵敗,李密流亡,他曾經一度投奔妹夫雍丘(河南省杞縣)令丘君明,然後被藏到了江湖遊俠王秀才家,還娶了王秀才的閨女,但是,最終,他還是沒有能夠逃脫隋朝政府的追捕,妹夫和嶽父,都最終罹難;而當時對李密窮追不舍的政府官員中,楊汪就是其中一位。

因為這層關系,楊汪不免有所疑慮,於是,李密不免親筆一封,打消他的疑慮:“昔在雍丘,曾相追捕,射鉤斬袂,不敢庶幾。”

這裏李密用到了兩個典故,第一個是春秋時期管仲和齊桓公的故事。

當時公子小白和公子糾爭奪齊國的君位,而管仲則是公子糾的部下。為了幫助公子糾奪取君位,管仲曾請命前往莒國,堵截首先回國的公子小白。在途中,管仲曾一箭射中了公子小白的帶鉤,公子小白急中生智,倒地裝死,管仲認為大局已定,公子小白已死,方率軍返回。

當然,管仲還是被公子小白耍了,躲過一劫的公子小白快馬加鞭,最終比公子糾提前抵達齊國,當上了國君,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齊桓公。

後來齊桓公意欲勵精圖治,請鮑叔牙推薦人才,鮑叔牙就推薦了他的好友管仲;而齊桓公也不念舊怨,重用了管仲;而管仲也不負所望,輔佐齊桓公開創了齊國的盛世,讓其成為了春秋中的第一個霸主。

齊桓公和管仲的故事,就成為了不念舊怨的美談,此之為“射鉤”。

而“斬袂”,則是有關晉文公重耳和勃鞮的故事。

勃鞮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宦官,他曾經被晉獻公(晉文公的父親)和晉惠公(晉文公的弟弟)連續兩次派去刺殺重耳,但都被重耳躲過。其中第一次刺殺,他曾經割斷了重耳的袖袍(所謂的“斬袂”)。

後來重耳當上了國君,成為了晉文公,勃鞮前去見他。由於有過兩次刺殺的恩怨,重耳始終無法說服自己原諒勃鞮,但是,最終,勃鞮還是以齊桓公和管仲的故事為例,成功讓重耳原諒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