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帝制史的基調

隋王朝,歷時37年,經兩世而亡,在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中,它的壽命排名倒數第二——排倒數第一的是秦朝,歷時15年。當然,如果考慮到秦朝畢竟有個在春秋戰國時期爭鬥了五百多年的前身秦國,那麽,隋王朝的壽命,就是中國歷史的倒數第一。

“短命”,通常總是我們對隋王朝的第一印象,然而,現在,當大家閱讀至此時,或許還會有兩個字送給隋王朝——璀璨。

這個璀璨的隋王朝,用它僅僅37年的時間,為中國此後1300年的帝制史奠定了基調:

一、科舉制。

我們很多時候談到科舉,更多的,是注意到它在選拔人才方面所具有的重大意義,但是,正如我一直強調的那樣,科舉制推廣之後,產生的最重要的意義,乃是徹底斷絕了貴族制的生存空間。

我們如今一直在高喊“公平”,其實,科舉制帶來的最重大意義,就是最大程度切割了血脈對於中國人命運的影響,這使得中國很早就進入了平民社會,使得中國很早就由平民主導政治,這豈非就是最大的“公平”?

二、三省六部制。

這是中國官制史的一個裏程碑,此後中國官制歷經多次改革,但是三省六部的雛形始終保留,一直到清朝,“六部制”依然還掌管著中國的行政。

跟中國的三省六部相對應的,乃是由英國發端的內閣制。然而,英國內閣制的真正成熟,卻要一直到18世紀初,比之中國的三省六部,將近晚了一千年。

在西方中心論的沖擊下,中國人對自己的政治制度,很長時間都有一種悲觀喪氣的情緒,然而,我想說的是,中國人理應為自己的政治文明感到自豪。

或許,我會在另一部書裏,為大家詳細講述這一切。

三、價值觀輸出。

一個王朝真正的強盛,往往並不是體現在他的經濟和軍事,真正能夠影響深遠的,乃是這個王朝的價值觀。

近代西方的強盛,最主要的體現,也不僅僅只是他們的物質文明,更重要的,是他們“自由民主”的普世價值,取得了全世界絕大部分人群的認同。

明清時期,遠東地區,正式形成了一個極為穩固的宗藩體系。而聯結著這個體系的強力膠,就在於中華文明對周邊藩國的巨大影響。這種影響,一直持續至今,漢字、漢文化、漢歷史,至今仍在韓日以及東南亞國家中占據著重要價值。

以價值觀輸出作為外交的重要手段,隋文帝楊堅,乃是一個主要的倡導者。在跟吐谷渾的外交史中,他一次又一次以儒家的倫理觀拒絕吐谷渾太子的歸順,一次又一次的要求吐谷渾能夠遵循中國式的價值觀,在中國外交史上,這已經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隋文帝之前,漢朝跟匈奴的關系史,似乎就並沒有意識到價值觀輸出會在外交中占據如此重要的分量。因而,隋文帝可能是第一個從戰略高度,重視價值觀問題在中國周邊外交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四、重塑中原政權在遠東政治中的主導地位。

自永嘉之亂後,中原政權的主導地位隨之一落千丈,而一直到隋朝,中原政權才再次奪回了它所失落三百多年的地位。

自隋朝之後,中原政權牢牢的把控著自己的地位,即便幅員遼闊的蒙古帝國,其中心王朝,依然是忽必烈所建立的元朝。這種優越的政治地位和在地區政治中的強大影響力,一直到鴉片戰爭之後,中國陷入危機,才隨之丟失。

五、京杭大運河。

一心建立大業的楊廣,在大業初年,開鑿了京杭大運河。

以下是維基百科對京杭大運河的敘述:

京杭大運河,又稱京杭運河或簡稱大運河,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長的古代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流經天津、河北、山東、江蘇和浙江四省一市,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裏。

古代陸上運輸只能依靠人力和畜力,速度緩慢,運量又小,費用和消耗卻甚大。所以大宗貨物都盡量采用水路運輸。中國天然形成的大江大河大都是從西往東橫向流動的。但是在黃河流域歷經戰亂破壞,而長江流域得到開發以後,中國就逐漸形成了經濟文化中心在南方,而政治軍事中心在北方的局面。為保證南北兩大中心的聯系,保證南方的賦稅和物資能夠源源不斷的運往京城,開辟並維持一條縱貫南北的水路運輸幹線,對於歷代朝廷就變得極其重要,明清兩代更在淮安府城(今淮安市楚州區)專門設立漕運總督和下屬龐大的機構,負責漕運事宜。在海運和現代陸路交通興起以前,京杭大運河的貨物運輸量一般占到全國的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