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爭議的君王,最具爭議的登場(第4/43頁)

然後,楊堅停手了。之所以停手,並不是因為他想到此為止,而是因為,太子在位已經18年了,樹大根深,朝內還有高颎這樣的奧援,就算要有所行動,也必須等待時機;政治經驗老道的楊堅,自然不會輕舉妄動。

但是,自此之後,太子的地位就產生了根本動搖,此後發生的一系列事件,追根溯源,都因此事而起。因為請了一頓飯,楊勇卻給自己釀了一場禍,有人可能要問,這是不是楊堅小題大做了呢?

其實,楊堅自己已經給出了解答,他的“小題大做”,只是因為四個字,他跟高颎說的那四個字——熟見前代。

整整20年前(公元578年),當時還是北周大臣的楊堅,在宮內見到了令他終身難忘的一幕:彼時,一代雄主宇文邕在北上討伐突厥的路途上猝然去世,太子宇文赟繼承了皇位。在宇文邕逝世後的第二天,在擺著靈柩的靈堂,在嬪妃大臣們嗚咽哭泣之時,突然,剛即位的宇文赟闖入了宮殿,他撫摸著自己頭上的疤痕,對著棺材大喊:“老家夥,你怎麽死的那麽晚!”

這一幕曾經震驚了所有人,當然,也包括楊堅。

三年後,楊堅成為了皇帝,而這一幕卻總是像夢魘一樣,縈繞在他周圍——他跟宇文邕實在太過相似,一樣的雄傑,一樣的嚴厲,一樣的深沉,所以,在午夜夢回時,楊堅總是會想,自己會重蹈宇文邕的覆轍嗎?亦或是,自己還不如宇文邕,不能以“猝死”的方式結束自己的一生?

奪嫡事件Ⅱ——不肖朕躬

當然,宇文邕是宇文邕,楊堅是楊堅;宇文赟是宇文赟,楊勇是楊勇;本不可混為一談,為何楊堅又會將其聯系在一起呢?

因為,楊勇身上有個困擾楊堅很久的問題,那就是,楊勇的性格跟他完全相反;而很不幸,宇文邕和宇文赟父子,也存在這樣的問題。

中國歷史上的開國皇帝,都很喜歡用一個很奇怪的標準來評價接班人——跟自己像不像(這裏指的是性格脾氣)。

俗話說,龍生九種,種種各異,要兒子像自己,本身就是個很奇怪的想法,但是,偏偏這種想法極具影響力,有時候,甚至影響朝代的興亡。

比如說吧,最典型的例子,乃是平八荒掃六合一統天下、結束了中國春秋戰國近550年亂世的千古一君秦始皇。

秦始皇這個人,一個詞可以概括,就是“霸道”;他的兒子中,長子扶蘇的性格跟他就完全不一樣,非常寬厚仁義,以此在治國的意見上,跟他屢屢相左。秦始皇不是昏君,從理智上講,他知道接班人就得是這個兒子,一張一弛,方為治亂之道,他那套嚴刑峻法的東西,早晚得搞出問題;但是,理智是理智,感情是感情,因為這個兒子跟他太不像了,所以,他每次見到扶蘇,都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厭惡,以此,他就想了個轍,把扶蘇弄到北疆,跟蒙恬一塊鎮守長城去了。

秦始皇的想法是,天下早晚是你扶蘇的,但是你在我跟前,老要跟我頂牛,老爹日子不舒服,這麽著,你先出去,我死了你回來,大家都幹凈。

秦始皇還有個幼子叫胡亥,此人的性格倒是跟秦始皇本人有些類似,因為這個關系,秦始皇就很喜歡這個幼子,平時幹點啥,都很喜歡把他帶身邊。

秦始皇本人有個特點,就是老喜歡出巡,他的目的嘛,就是抖威風,把那些心懷不軌的對新政府有所怨望的人,全給鎮下去。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後一次出巡,結果很不幸,半道上,跑到沙丘這個地方,猝死了;在死之前,他找來了趙高,要求讓遠在北疆的扶蘇回國接班。但是更不幸的是,趙高是胡亥的老師,而胡亥本人,正好跟著秦始皇出巡,於是乎,趙高就起了個念頭,要把自己的學生給擡上去。

光靠自己的力量不夠,趙高還去找了個人,誰呢?當朝丞相李斯。當時趙高跟李斯是這麽分析的,如果扶蘇即位,一朝天子一朝臣,那他肯定重用蒙氏兄弟,老兄你,這個丞相也就當不下去了;不如這樣,咱做筆交易,把胡亥扶上去,到時候你接茬當你的丞相,保你子子孫孫富貴不絕,如何?

李斯一時豬油蒙了眼,權欲熏天,同意了……

再然後,胡亥就成了皇帝,也就是著名的“秦二世”,而扶蘇呢,則被趙高矯詔逼令自盡;再再然後,本來打算傳萬世的秦朝,只傳了兩世就亡國了……

現代人談起秦朝的滅亡,都喜歡把責任推給胡亥,推給趙高,甚至推給李斯,但要我說,最大的責任人不是這仨,而是王朝的創建者秦始皇。秦始皇因為一個看似很離奇的原因——扶蘇跟他不像;葬送了整個秦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