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爭議的君王,最具爭議的登場(第6/43頁)

高句麗是中國東北古代少數民族扶余人所建立的,歷史極為悠久,據說是在公元前37年所建,發源地在中國的吉林省。而後,經歷了漫長的擴張戰爭後,高句麗的勢力範圍擴展到朝鮮半島北部,而在隋朝,朝鮮半島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高句麗在北,新羅在東南,百濟在西南。

高句麗之所以逐漸崛起,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原政權一直處於動蕩之中。高句麗建國的公元前37年,乃是西漢漢元帝時期,而後的六百多年時間裏,中國歷史經歷了王莽篡漢、光武中興、三國鼎立、三分歸晉、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乃至隋朝的這些階段,紛紛擾擾,亂亂哄哄,對邊陲的控制力自也有所下滑。

舉個例子來講,漢武帝時期,滅亡了衛滿朝鮮後,西漢政府在朝鮮半島北部和中部設立了四個郡,分別為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和臨屯郡,史稱“漢四郡”。

這裏簡單介紹一下“衛滿朝鮮”。在朝鮮半島北部,最早是商紂的叔叔箕子建立了政權,史稱“箕子朝鮮”,該國在周朝時期,是中原政權的藩屬國。“箕子朝鮮”享國近一千年,傳了40多代君王,一直到西漢初年,才為衛滿所滅。

這位衛滿,乃是燕王盧綰的部下。

燕王盧綰跟漢高祖劉邦是街坊,同年同月同日生,打小光屁股一塊長大,關系好得要命,在劉邦的寵臣名單中,盧綰稱第二,就沒人敢稱第一。後來劉邦當了皇帝,為了賞賜發小,就把燕國封給了盧綰,於是盧綰就成了燕王。

漢初有不少的異姓諸侯王,比如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等等,但是,要說劉邦心甘情願封的異姓王,有且僅有一個,那就是盧綰。

悲催的是,盧綰的腦子並不好使,他意識不到自己跟其他異姓諸侯王的區別,他不知道“發小”跟“盟友”之間存在的巨大差別,於是,在其他異姓諸侯王紛紛倒黴時,他居然有了“兔死狐悲”之嘆,最後逼得劉邦去征討他。

盧綰這才知道自己錯了,還把部屬布置在長城腳下,等著劉邦病愈,想進京謝罪,可惜的是,幾個月後,劉邦病逝了,盧綰沒有等到謝罪的機會,他被迫流亡匈奴,一年之後,抑郁而終。

盧綰這事兒給劉邦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陰影,讓他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異姓都不可靠,即便是盧綰這樣的,也不可靠。於是,在征討盧綰時,劉邦跟部下盟誓:“非劉氏而王者,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

這就是著名的“白馬之盟”。

當然,不久的將來,劉邦的子孫還會明白更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異姓不可靠,同姓同樣不可靠;保衛皇權最可靠的辦法,是壓根不要封王。

言歸正傳。衛滿當時便是盧綰的部屬,但是在盧綰流亡之時,他並沒有跟著一起去匈奴,而是向東去了朝鮮半島北部。

而後,衛滿便趁著“箕子朝鮮”的衰落,滅亡了這個享國近1000年的政權,建立了一個新政權,就是所謂的“衛滿朝鮮”。

“衛滿朝鮮”享國僅有90多年,隨後為漢武帝所滅,於是,在“衛滿朝鮮”的疆域上,西漢就設置了前文所說的“漢四郡”。

公元前82年,漢朝罷臨屯、真番二郡,並入樂浪、玄菟二郡。樂浪郡治所仍在今朝鮮平壤,管轄貊、沃沮等族;玄菟郡治所則初在夫租(今朝鮮鹹興),後因受貊所侵而遷往遼東高句麗西北(今遼寧新賓),管轄高句麗、夫余等族。

然後,就是高句麗的擴張史了。公元37年,趁著西漢滅亡、中原內亂,高句麗對樂浪郡發動了攻擊,一度占領此地。七年後,平定了亂世的光武帝派兵渡海,收復了樂浪郡,阻止了高句麗的擴張。

然而,在東漢滅亡之後,中原政權再度陷入漫長的混亂,趁此機會,高句麗終於徹底完成了在朝鮮半島北部的擴張,在公元313年奪取了樂浪郡。

其後,中原政權雖然一度試圖反擊,前燕的奠基者慕容皝還在公元342年冬摧毀了高句麗的都城丸都城,逼迫高句麗遷都平壤,但是,慕容皝所能做到的,也不過是逼迫高句麗臣服進貢罷了,並不能恢復對朝鮮半島北部的統治。

然後就到了隋朝。在隋朝建立的公元581年,高句麗王高湯一如既往,遣使入朝,表示願意稱臣,隋文帝也封其為高麗王;而後,高句麗便歲歲入貢。

但是,很快,局勢就發生了變化。

在公元589年,隋朝滅掉了南陳,分裂了近三百年的中國,重新回歸統一,中原政權再度空前強大,於是,原本還很順服的高句麗,終於開始慌了。